青尼

  • 来源:精短小说
  • 关键字:清水镇,尼姑
  • 发布时间:2018-07-27 10:13

  清水镇是个非常偏僻的地方,世世代代都不曾出过一个秀才一个官,到了二十世纪末,却一下子出了两个父母官,一个县太爷,一个市长。而且是弟兄俩。他们的母亲便是青尼。

  青尼原是清水镇上清水庵里的一个尼姑——她出生时,家里正揭不开锅,刚一满月就被送到了清水镇上的清水庵里。

  当时,清水庵里只两位老尼姑,当地人都尊称师太,平时全是靠在附近化点剩馍剩粥,或偶尔接点针线活换点米面度日。青尼被送到清水庵后,两位师太便是靠这种方式、一把屎一把尿把她拉扯大。

  青尼长到十三四岁,两位师太便开始让她跟着去化缘。

  青尼跟着两位师太化缘,从来都是不声不响,只是看谁家孩子衣服破了,拿出针绣巴绣巴,给人补上;见谁家孩子扣子落了,再拿出个布条缝巴缝巴盘个扣儿,给人缀上。这却引起了清水镇大人孩子的注意。

  青尼,你缝那补丁就像一朵莲花,太好看了!

  青尼,你盘那扣,真像一朵盛开的梅花!可精巧了。

  打这起,青尼的名字便慢慢在清水镇叫开。

  那时清水镇大户人家,封着婚丧嫁娶,或迎秋改春,需要做针线,都兴去附近庵里请“姑子”。一是借机请庵里的师傅来家供养一段时间,临走捐些钱粮行个善。二是庵里的尼姑心手都干净,做的活也工整,遇着事请她们来家做活,又是念经又是做道场的,显得也排场吉庆。因此一般请的主家,都会特意备一间清净的房子,一日三餐素食供养。活也是不会催的。

  青尼的手艺在清水镇一传开,便有了上门请她做针钱的。

  但凡有人来请,青尼首先便要问,让不让带两位老师太?凡说让带,她也不讲价钱,就带着两位师太跟人来家了。

  每到一家,青尼往主家备好房间的大炕上盘腿一坐,基本也就不怎么挪动了。

  早晚课在炕上,吃饭在炕上,做针线也在炕上。除了早晚课和吃饭,她便坐在炕上一直做一直做;又眼快手巧,因而尽管她做活讲究,针角密匀有致,一段时间下来也往往是,不但把人家请做的喜事或丧事的衣服做了,连人家一家子的迎秋或改春的衣服也给做了。这样,临走主家不但会千恩万谢地多给一些钱粮,还总要另送几块布料答谢青尼。

  一家一家的下来时间长了,就有那大户主妇,动了给青尼说媒提亲的念头。

  那天,主妇把两位师太支走,对青尼说,你看,我把你说给一家好过的人家,你愿不愿意?

  青尼却只低头做活不做声。

  主妇以为她羞涩便真诚地说,你活做的出色,人又水灵受看。我是想你这么一个人儿,孤零零在庵里呆一辈子可惜了,才想着给你说个人家嫁了。

  这主妇自然是一番好意。青尼听着听着却猛然跳下炕来。

  你要再跟我说这话,我这就走人!她浑身发抖地道。

  这话传出去,便没人再敢提这事。

  可后来青尼还是嫁给了一个四十多岁的寡汉条子。

  新中国成立最初,清水镇附近的庵都解散了。青尼也不得不还俗了。还俗后的青尼不忍舍弃两位老师太,带着她们在哥哥家住了一年多,嫂子眼看多三口人,自己的一群孩子个个饿得嗷嗷叫,终于挺不住,又是好言相劝,又是摔打吊脸子,青尼却只一句话,死活都不嫁。

  哥嫂没办法,半夜把青尼一棒子打昏绑了,让偷偷说下的男方拉走,心说生米煮成熟饭也就没事了。谁知半路上青尼被凉风吹醒,让那人把她放下,那人不放,她便一口咬断了手腕上的血管。那人把人拉到家,灯光下一照,见青尼面如黄蜡,手腕鲜血淋漓,眼看就性命不保,便赶紧为她止了血,把她送回了哥哥家。

  嫂子用计不成便恼羞成怒。不待青尼身体复原,便整天给她脸色逼他做这做那。两位师太不忍青尼太遭罪,便悄悄离开青尼家,过起了沿街乞讨的日子。

  这事后来传到镇政府,镇上的妇联主任便特意赶来给青尼做思想工作。

  常言说,走哪说哪。你现在已经还俗,常住在婆家是长久之计吗?

  就算你嫂子不为难你,你忍心自己的几个亲侄子侄女整天忍饥挨饿吗?

  再说,两位师太都已古稀之年,让她们沿街乞讨你心里好受吗?

  妇联主任又是讲政策,又是讲人情,给青尼讲了一下午,后来她告诉青尼,她听说附近村庄有个四十来岁的李姓男子,家里有房有粮,在五六岁上就没了父母,就一个人,没任何负担,也非常实在。

  最后妇联主任对青尼说,你要愿意,我就去做工作,让你把两位师太也带上。

  青尼想前想后,想左想右,便勉强答应,让妇联主任商量商量试试。

  结果李姓男子一听说,就传过话来,说青尼提啥条件他都答应,也供养得起两位师太。青尼就带着两位师太嫁到了李家。

  还好,青尼嫁过来第一年,丈夫并没强求她同房。且把她三人吃住都照顾的非常停当。后来两位师太实在过意不去,便劝青尼,咱住过来一年,人家没有亏待咱。你既然成了人家的媳妇,就得为人生个一儿半女。青尼这才跟丈夫同了房。同了房,第一年青尼为李家生个胖小子,第二年青尼又为李家生个胖小子。

  这可把他丈夫乐坏了。逢人就说,我这是哪辈子积下的福报啊!

  却苦了青尼。青尼从小生活在庵里,没下大田干过活。自从嫁到李家,又要下地干活,又要侍奉一家人吃喝,原本就已不轻松。如今又接连添两个儿子。

  虽然那个时候,人们都不太重视孩子的基本教育,青尼却把对孩子的教育看的很重。青尼虽嫁到李家,并没放弃同两位师太的早晚课。即便有了孩子,她抱着孩子也没间断过。自从两个孩子会说活,就同早晚课一样,每天下地回来做罢饭吃了,第一件事就是教他们背弟子规、和做人做事应该遵守的一些规矩原则……这事说来话太长。

  后来两个儿子一个成为县长,一个成为市长,有人说是遗传了青尼身上的某种秉性;有人说是因青尼早年出家在清水庵,得到的福报好;也有人说是青尼身传言教的好。青尼却说,这都是两位师太带给她的福报。

  河南 晴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