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埙情 相伴二十载
- 来源:科学之友·上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热爱,痴迷,天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09-01 17:17
缘·古埙
与埙结缘,对赵遥来说,也许是命中注定。
20世纪90年代初,源于对埙历史文化的热爱,对埙乐艺术的痴迷,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的赵遥,受“华夏吹埙第一人”刘宽忍教授的影响与启发,汲取民间传统制埙方法,借鉴老一辈艺术家们的研究成果,全身心专职投入埙的研发制作工作,于1995年在古都西安创建了“挽袖坊”古埙制作室,钻研学习古埙传统制作技艺,到处追寻文物古埙的足迹,了解埙的发展历史。为了进一步探究真正意义上的“乐器埙”——山西万荣“荆村埙”和太原“义井埙”,赵遥放弃正式教师工作,于2000年只身来到山西太原,使三晋大地有了第一声埙音。
刚来到太原,为了谋生,赵遥开始摆摊卖埙,他一直梦想能在太原有一个制埙的工作室,但手中无钱,一切工作进行得费劲吃力,进度缓慢,最终都无疾而终。那是段苦日子,如今赵遥回忆起来颇有戚戚之感。其实他并不愿提起自己艰辛的过往,“那段苦日子只有自己知道,一辈子经历一次就够了”,他说,“艺术这个东西,你没点感觉肯定不会去摆弄,但是能摆弄并非说明就有天赋。” 他认为自己的长处在于勤奋,他总相信勤能补拙。
传·埙道
为了埙艺术的传承、推广和发展,在穷困窘迫、冷遇无助的境况下,赵遥培养出了诸如张埙、宋雨鸿、赵梅、卞雨萌、何伟、闫欣然等一批国内优秀的埙专业制作者、演奏家,使埙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源于对埙文化的痴迷和对埙艺术的挚爱,师徒们经过刻苦研究、实践、改良、创新,总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埙方法,严格甄选陶土原材料,科学配制泥料,对以往民间传统埙的制作工艺进行了巨大的革新,提高烧陶技术,满足标准“乐器埙”对音域、音准、音质、音量、灵敏度等各方面的最高要求,结合陶艺、雕塑等造型艺术手法,提高了埙的外形观赏性,把音乐艺术和造型工艺美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陶埙的制作上,我一直坚持追求完美的效果,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赵遥说,“另外,就是要不断探索、创新,不然就会被淘汰,这是时代对我的要求。”
守·初心
如今,“匠人精神”是一个备受推崇的词,见到赵遥时,通过他所做的事,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赵遥并不止于做一个制埙匠人。
“制埙这个技术做了二十来年了,多少都积累了一些心得,但如果还一直在技术方面兜兜转转,而不去思考别的,是无法全面认识和了解埙艺术的。”在赵遥看来,这样的传承只是在传承技术,身为当代的艺术工作者,应当更好地去避免這种情况发生,并应该为之付出精力和思考。
“钻进去还得能出来,这个很重要。”赵遥重申。为了避免这样的遗憾,这几年,赵遥开始把精力放在传承埙演奏艺术上。他喜欢埙的纯粹与自由,他更痴迷于埙音乐的演奏。
目前,在太原,有不少埙音乐爱好者跟随赵遥学习埙的演奏。面对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古埙,赵遥觉得:相对于其他乐器,埙是个别且个性的存在。无论是从质地还是从音效,埙都具有高古素雅的气质。由土而生、迎风而鸣,这是埙的哲学阐释。埙是远古的图腾、是哲学的体现,更是当下“中国梦”的现实存在。是追求、是思考、是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埙就像是我的一双眼睛,我要用这个泥罐子去看自己,看传统音乐,去看更多的事物。埙的身形、埙的音乐、埙的音质、埙的音色,都是一条一条小路,通往无限延伸的远处。狭义地说,我是通过埙来认识传统音乐,去看待传统音乐的起源、沿革、变化,进而去感受传统文化思想,放大一步看,我试图通过我在埙上所建立的理论构架去认识埙外更多的事物。”赵遥说。
传承人档案
赵遥,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其潜心埙的演奏、制作、教学二十余载,技艺超群,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学子,为弘扬埙艺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被业界誉为“三晋第一埙”。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管弦乐社会水平考级专业评委、山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山西省民族管乐文化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非物质文化遗产“挽袖坊”古埙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埙乐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挽袖坊”埙艺术工作室创始人 。
传承谱系
20世纪90年代,以赵良山、杜次文、刘宽忍等为代表的音乐家,对埙的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赵良山,首次使用埙演奏《哀郢》;
杜次文,首次让埙登上世界舞台演奏《楚歌》;
刘宽忍,华夏吹埙第一人,出版首张埙专辑《废都》;
赵遥,师承刘宽忍先生,为现今埙的主要传承人之一,专业从事埙制作、演奏、教学传播工作;
张埙,师承赵遥,为当今知名古埙制作者、演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