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满天,海风习习,这位63岁的老诗人缓缓睁开眼。天空如此蔚蓝深邃,与大海波涛相连。今晚雨过天晴,云开雾散,但没有月亮。
他此时的心情也如这天与海,豁达、澄澈。徽宗皇帝登基,大赦天下。故乡在望,海风好像将他心底的阴霾也驱散了。
他侧过身去,看了看自己的行囊——一块破布,却包裹着他的一生。一本书露了出来,是他的诗集。本该引以为傲的,大宋朝的人都这么想,但他脸上又浮上了阴霾。
“苏子瞻这么一个大才子,也有这么一天哪!”
“写诗讥讽朝廷毁谤新政,背后谁是主谋?关入大牢,给我审!”
乌台诗案,皇帝的绝情、新党的讥笑、旧党的畏缩,都使他心灰意冷。一切早就过去了,但眼前的诗集还是让他心有余悸。“老了,老了。”他感到一丝凉意,回到船中,缓缓坐下。“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他喃喃地吟咏着,“本澄清?唉……当时谁能知道,乌台受冤只是我这半生漂泊的开始。”他引以为傲的与其说是诗作、书画,不如说是这半生的漂泊。这漂泊里有黄州的焖烧好猪肉,有惠州的炭烤羊脊骨,有儋州的白酒炖生蚝……当然,更多的不是寒酸的“美食”,而是各地百姓淳朴憨直的笑声,“他们不当我是官的,他们不当我是官的”,想到这儿他又有些得意了,他捻了捻胡须,猛然抬起头,月亮爬上来了。对,这半生漂泊里,还有月亮,还有月亮里的子由。
他擎起酒杯,望着天边那明净清幽的老朋友。马上就要回去了,第一件事去干什么呢?当然是去看望弟弟。子由也是老头子了吧?当年泛舟罗湖,当年雨夜相约早早归隐……经历了这一路的颠簸坎坷,他反倒更加懂得順天知命的关键。到了雷州与弟弟相见,定要超脱世俗,同乘白鹤,跨过大江飞升东去,在美酒仙乐中逍遥自在才好。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他提起笔略略沉吟,一阵风从窗中吹来,他打了个寒战,仿佛是给他的警示,他坐了起来,天快亮了,一切又回到了现实。他即将迎接的是又一个明天。
以后的他会是什么样子,还会像以前那样被朝廷重用吗?还是真的回乡养老隐居山林?他究竟还能不能见到他的弟弟?一切问题都无法解答。
“老了,老了!”鬓角的白发散落。可那又怎样?“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几人能有我这半生的奇绝?!
“父亲,天亮了,我们快到了!”儿子的话打断了他的思绪。
“是呀,天亮了,我们快到了!”他看了看纸上的墨迹——《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他最辗转难眠的时光都在这首诗里了。
教师点评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最常用到的两种阅读方法。不过要想将阅读的输入转化为自身知识与素养的建构,则需要通过写作来进一步熔炼吸收。在这一过程中,本文作者将诗歌小文本的剖解叠加以诗人漫长的人生与大时代的波澜,使得文章内容有了层次、波折,而情境化的叙事与细腻的文笔,也让诗人内心的褶皱与幽微展露在读者面前,可谓体察入微。
(孟岳)
崔馨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