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原料:量变到质变 尚在路上

  • 来源:中国纺织
  • 关键字:原料,纺织,供应
  • 发布时间:2019-12-08 09:08

  原料是一个产业的基础和源头。

  你还记得那本教材吗?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为首编著的经典之作——《纺织材料学》,这本教材是每一个纺织专业院校开设的第一门纺织专业课,是它为每一个纺织学子打开了纺织工业的第一扇大门,第一次在一个青涩的专业学子心中建立起了纤维原料的概念以及纺织产业链的模糊雏形。

  “最显著的成就”:量的增加

  纺织纤维原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年代,但是实现大发展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量的增加”。

  新中国成立之初,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为棉花、羊毛、麻、蚕丝等天然纤维,远远不能满足纺织工业的加工需要和人民的衣被需求,1949年,全国仅能生产18.9亿米棉布,人均3.5米。布票年代人们的口头禅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很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在纺织原料、纺织品服装等方面的供应不足。

  那个年代,中国老百姓的认知里根本没有化学纤维这一名词,但一件昂贵又时髦的“的确良”衬衫成为了那个年代人们对美的追逐。

  由于人口众多,耕地有限,在“以粮为纲”的基本国策下,棉花的种植必然要让位于粮食生产。为了解决棉花少纺织品供应不足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发展纺织工业所需的原料问题,解决人民的衣被问题,中国纺织工业开始酝酿实施“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并举”的大战略。

  随着以保定化纤厂为代表的一批化纤厂的建成投产,中国化纤工业拉开了波澜壮阔70年的壮丽篇章:1960年中国化纤以年产量1.06万吨进入“世界化纤产量统计”,1978年中国化纤产量为25.8万吨,占世界化纤总产量的3%;1986年中国化纤以“年产量破百万吨”和“全球占比6%”,进入化纤制造业“世界主要国家”行列;1990年,我国已能生产几乎所有的常规化学纤维,生产能力已达到180万吨,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化纤工业体系;1998年,中国化纤产量达到510万吨,占世界化纤总产量的24%。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入世以来,中国化纤工业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大容量聚酯技术的突破造就化纤工业的规模神话。2010年,中国化纤产量达到3090万吨,占世界的近60%,中国已成为世界化纤产业大国。2018年中国化纤产量达到5011万吨,占全球化纤产量的近70%,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量中约有85%是化纤。毫不夸张的说,化纤工业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为满足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艰难的转型”:践行三品战略

  70年的发展,中国纺织原料完成“量的积累”的同时生产技术不断提升,中国纺织工业诸如纺纱、织造等制造技术已经达到全球领先。今天60支以上纱线生产量的80%在中国,色纺纱生产量的90%以上在中国,高档村衫色织面料生产量的60%在中国,高档牛仔面料生产量的30%在中国,高支高密织物的生产技术主要在中国......

  生产技术的提升孕育了下一步的“质变”。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在国际经济下行压力和国内经济结构矛盾冲击下,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中低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新常态,如何适应这种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需要转变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中国经济由此拉开了供给侧改革的序幕,纺织品作为消费品,推进以品种、品质、品牌为主的“三品战略”,促进资源有效整合,构建适合需求结构的供给体系。

  而作为纺织原料端也清醒的意识到,“质变”的时代节点已到,必须顺势而为才能赢得未来。许多企业开始着力科研,新型纤维、纱线层出不穷,传导到中端面料环节,也促进了新面料的开发。而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品战略”如火如荼展开的时候,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全球创新性的在行内开展了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的发布,一时间成为全球纺织原料界关注的热点。

  经过2012~2019年的培育和发酵,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在实践中将越来越多的化纤企业吸引到这个平台上来,推动了中国国际纱线展参展面积、展商数量和规模屡创新高;引导化纤企业参与到了“中国纤维品牌建设”的进程中来,成为中国化纤产业进入品牌化发展阶段的标志之一,同时使各企业切实得到了实惠,增加了各企业的获得感、满足感;致使原始创新、协同创新成为行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领炼化一体、产业集聚、龙头效应、细分为王等成为行业新的发展趨势。通过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战略研究与发布的引领,我国化纤企业加大了差异化、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力度,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入选企业平均研发投资比例是行业平均水平的5倍多。有付出就有回报,化纤行业从2015年率先走出谷底,行业盈利能力持续提高,行业利润总额连续4年实现双位数增长。

  “最骄傲的进步”:高科技纤维层出不穷

  化学纤维的基因是“科学”。没有科技的进步,人类便无法享受化纤产品的各项优异功能。而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程中,化学纤维的发展不仅局限于常规品种,化纤关键原料、功能性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高性能纤维等制备技术实现飞越。如聚乳酸纤维已突破了原液着色和面料低温染色技术;碳纤维T300、T700、T800、T1000已全部实现产业化,间位芳纶、聚苯硫醚纤维和连续玄武岩纤维等实现快速发展,对位芳纶、聚酰亚胺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等打破国外垄断,聚芳醚酮纤维、碳化硅纤维等攻克关键技术。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的创新技术取得了空前的成果。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的“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产化 Lyocell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及装备研发”、 “静电喷射沉积碳纳米管增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关键制备技术与应用”、“粗旦锦纶 6单丝及分纤母丝纺牵一步法高速纺关键技术与装备”等项目荣获“纺织之光”201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牵头推进的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已经获得江苏省省级评定认可,正向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迈进;就在不久前,中复神鹰年产2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及配套原丝项目在西宁正式动工,投产后将极大提高国产高性能碳纤维的自主保障能力;而光威复材在包头的万吨级碳纤维产业化项目也已顺利签约,布局大丝束碳纤维,不断满足各行各业对碳纤维的需求。高性能化学纤维及复合材料已然成为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材料产业。

  “最自豪的转变”: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产业一步步做大,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一步步提高,作为大国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责任成为每一个纺织企业必须承担的义务,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渗透进整个行业。纤维原料也不例外。

  当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也是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不少国际终端消费品牌近年来纷纷提出体现其社会责任的低碳、循环发展的路线图,约定到2025-2030年前后,将实现包括循环再利用材料在内的可再生材料的大部分替代。在国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新时代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纺织工业,从自身发展出发,也开始了绿色、时尚与科技的融合转变。纺织工业的绿色发展,离不开其源头——化纤行业的推动和引导。

  令人欣慰的是,在促進行业绿色发展方面,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做了大量工作。

  2016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在行业开展了绿色纤维认证(以下简称CF认证)工作工信部消费品司作为指导单位。三年来共有27家企业获得认证,认证产品覆盖再生涤纶,Lyocell纤维、壳聚糖纤维、PTT纤维,原液着色锦纶、涤纶、丙纶、芳纶、聚酰亚胺纤维等。2019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编制发布了绿色纤维评价团体标准,引入中纺标作为第三方认证机构,修订了章程,完善了程序,建立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东锦绿色纤维推广基金,GF认证更加科学规范,在纺织业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下一个三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将通过持续不断的加大对GF认证的宣传推广力度,使约100家以上化纤企业达到GF认证的要求并通过认证。如今,绿色纤维标志认证工作从正面引导行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倡导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通过第三方认证与管理的形式对市场进行规范,有效提升了化纤行业的绿色发展水平。

  除此之外,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绿色发展联盟引导行业主动适应环保从严要求、应用节能减排技术,使好的企业从竞争中胜出,既推动技术进步,又能获得更好的市场份额,同时为全社会的“绿水青山”建设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并将用三年时间使行业的环保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70年,白驹过隙。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纺织工业原料优秀的完成了支撑行业发展,满足人民穿衣需求的工作,不辱使命。但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升级,发展永远在路上,我们相信,有了这70年的积累,我们纺织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