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共享型创客社区建设探究

  • 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 关键字:新发展理,共享,大学生
  • 发布时间:2020-06-02 15:54

  摘 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发展创客空间是推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力抓手。在梳理分析国内外高校创客空间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践行"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建设大学生共享型创客社区的设想,开展了大学生 共享型创客社区的建设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创新创业服 务。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共享;创客空间;大学生;创客社区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001014

  0 引言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 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 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等重要文件,这些 文件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推动高 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进展。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发展众 创空 间 推 进 大 众 创 新 创 业 的 指 导 意 见》(国 办 发 〔2015〕9号),提出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 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小企业创 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发 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 量的主力军作用,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 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实现 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 相结合,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 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以高校大学科技 园为支撑,构建大学生共享型创业社区,建立有效服 务创新活动的开放共享机制,是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中 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

  1 国内外高校创客空间的发展概况

  "创客"一词源于美国《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 安德森所著《Makers:TheNewIndustrialRevolu- tion》一书标题中的 Maker,国内将其译为"创客"。安 德森将"创客"定义为不以盈利为目标、在个人兴趣和 爱好的驱动下把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1]。

  "创客空间"是创客们创新创业的平台,它是一种 崭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平台,通过向创客提供加工设 备、物理空间,开设创客技术工作坊,促进跨界合作、 知识分享,并实现创客的创意以至产品化[2]。

  美国是全球创客运动的发源地。创客空间发源 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的形态包括各种孵化器和黑 客聚集社区。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受到美国硅谷 发展的启发,开始在大学建设孵化器。目前,欧美发 达国家几乎所有大学都建立了类似带有企业孵化功 能的创客空间,为学生创新提供丰富的实体空间,为 学生创业提供真实的运用环境,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能力发展[3]。

  目前比较典型的美国高校创客空间包 括斯坦福大学的 FabLab创客实验室、内华达州大学 的 科 学 图 书 馆 创 客 空 间 (Science Library Mak- erspace)等。概括起来,美国高校创客空间建设主要 有开放实验室模式、社区整合模式、图书馆创建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上述几种模式的综合或者联合等 典型模式[3-5]。

  日本高校一直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了"产学官联合"创新创业推广模式,将政府、企业与高 校联合在一起,以实践促进高校及社会的创新创业教 育,再将其转化为成果回报国家和社会,有效地促进 了日本技术革新和经济发展[6-7]。

  我国创客空间建设始于2010年,国内第一家创 客空间———"新车间"在上海成立,目前已经形成以北 京、上海、深 圳 为 三 大 聚 集 地 的 创 客 空 间 生 态 圈 格 局[2]。当前创客运动正在高校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 各具特色的高校创客空间形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 下几种[8-10]。

  清华大学"三创空间"。清华大学是国内高校开 展创新创业教育较早的高校,是全国"挑战杯"创新赛 和创业赛的发源地。清华 X- 空 间 (Tsinghuax- lab),是清华大学新型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发现和培养 的教育平台,简称"三创空间",于2013年4月25日 正式成立。清华 X-空间倡导学科交叉、探索未知、 体验式学习与团队协作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围绕"三 创"(创意、创新、创业),探索新型的人才教育模式,帮 助学生学习创意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和理念,培养 学生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性 能力和执行能力,造就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哈尔滨工程大学"创立方"。哈尔滨工程大学是 黑龙江省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较早的高校,学校于 2016年全面启动创意、创新、创业的"创立方"建设, 并已完 成 制 度 建 设 和 硬 件 设 施 建 设。4000 多 平 方 米、跨越5个楼层的"创立方",被递进式划分为"五区 一厅",即意识普及区、创客培养区、产品研发区、创业 苗圃区、创业街区及创业咖啡厅,使其成为跨学科、跨 年级、综合性、全要素的创客空间。全方位支持学生 把创意转化为现实作品,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 上与线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 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深圳大学创业园。深圳大学地处中国改革开放 前沿,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诸多探索。深圳大学创 业园成立于2009年,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设立 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集创业教育、创 业培训、创业实践、创业孵化的实战平台。创业园企业积极与学校共建就业实践基地,接受在校学生就 业、实习、见习,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实习和就业岗 位,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深圳大学积极推动创新 创业教育从少数向多数、从后端向全过程、从传统向 新兴、从独立向协同、从内部向外部等五个转变,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但创新创业涉及的师资、场地、项 目、竞赛、资金和政策等资源丰富但又呈现出碎片化 状态。各大高校的创客空间一般只对本校学生开放; 学生创业工作场所大都局限在自己学校内;对已毕业 的学生不能提供创新场所和住宿条件;大学生创业团 队或公司如果需要跨区域开展业务,需要花费较大的 精力和资金等等问题。如何克服创新资源碎片化的 弊端,统筹利用好高校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效益最 大化,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面临 的一个现实问题。

  2 大学生共享型创客社区提出

  黑龙江科技大学科技园地处哈尔滨市核心地带, 位于市南岗区的科技产业经济带,距离哈尔滨工业大 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 等高校十分钟的车程,交通十分便利,园区内配套设 施齐全,人才公寓、食堂、健身场所、停车场等附属设 施齐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想场所。在充分借鉴 和吸收国内外高校在创客空间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 方面的经验和做法都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共享型大 学生创客社区"的设想,并得到了黑龙江省教育厅的 大力支持。"共享型大学生创客社区"的建设,践行了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1)创新。大学生共享型创客社区,是对创客空 间的模式创新,也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创 新。建设共享型创客社区,打破各高校之间的地域壁 垒,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 融于一体;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引 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水平, 深化大学生素质与道德教育,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和创 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成果。通过共享创客社区的建 设,能够实现对大学生从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理论教 学、科技活动、学术创新、项目开发、研究创业、实践训 练到自主创新创业的全过程训练,使创新创业教育由 浅入深地形成一个系统的链条。大学生经过这一过 程的锻炼,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动 手能力,扩大知识视野,使得大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融 入社会,降低创业风险。

  (2)协调。建设共享型创客社区,可以协调和整 合高校、企业和社会的创新创业资源,吸引人才和项 目入驻,促进创新人才相互交流,浓厚创新创业氛围, 加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凝炼可转化的创新成果,为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孵化和成长空间。

  (3)绿色。通过合理的资源调配,集中资金,在 交通便利的地区建设共享型大学生创客社区,能够进 一步整合利用碎片化的创新创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通过资源共享,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实现资源利用效 益的最大化。

  (4)开放。共享型大学生创客社区面向本校和周 边高校的大学生开放,吸引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入 驻,推动高校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开放推动自身改革, 推动高校的双创工作上水平。通过开设创客大讲堂、 创客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聘请知名专家、成功人 士为大学生创客进行讲座、辅导,营造开放包容的创 新创业氛围。打造商、管、税、法、投融资服务于一体 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引进平台内所需的各类服务机 构,建设一个完整的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入 驻社区的创客提供服务。

  (5)共享。"共享"是创客社区的本质内涵和外部 表现[11]。共享型大学生创客社区,是一个资源共享 平台,通过物质资源共享,降低运营成本;通过知识经 验共享 促 进 创 新 合 作;通 过 服 务 集 聚 共 享 扶 持 创 业[11]。建设共享型大学生创客社区,通过整体规划、 协同建设、优化资源、培育文化、营造氛围,构建一个 功能齐全、智慧服务、开发高效、富有活力的大学生共 享型创新创业平台,实现共享创新创业管理体系、共 享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共享创新创业文创体系、共享 创新创业大讲堂、共享创客空间、共享创客公寓、共享 创客餐厅、共享创客运动场等功能板块的服务,为周 边及省内高校的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服务。

  3 大学生共享型创客社区实践

  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学科技园占地面积近3万平 方米,总建筑面积2万1千余平方米,配套设施齐全, 可为黑龙江省大学生共享型创客社区提供近万平方 米的共享创业空间。

  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创业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 黑龙江省教育厅的指导和支持下,黑龙江省首家"共 享型大学生创客社区"于2018年10月11日正式在 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学科技园挂牌成立了。共享社区 现阶段为全省大学生提供了1000多平方米的办公面 积,配备手工操作室(小型车床、钻床、虎钳、示波仪 等)、会议室、路演室等;创客公寓83间,床位249张; 创客食堂全部投入使用能同时容纳400余人就餐;还 有羽毛球室、乒乓球室、室外运动场等健身运动场所。 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半小时辐射圈的共 享型大学生创客社区的成立,为周边高校的创客们提 供了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及资源共 享空间。共享社区成立以来,先后承办了"黑龙江省 网络安全宣传周竞赛"、"黑龙江省参加第四届全国互 联网+大赛出征式"和"黑龙江省首届人工智能大赛" 等大型竞赛活动。

  目前,共享社区现有十余家大学生入驻企业,来 自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 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的五十多名大学 生创客在共享社区进行创业。共享社区为入驻的大 学生创客提供免费的对接服务,重视加强对大学生创 新创业能力的培训和指导,通过创业大讲堂专题讲 座、创客沙龙等活动,培训大学生创客达三百余人次。 积极推荐和帮助一批具有创业激情和需求的大学生 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园区科技型企业上岗实习,引导和 支持大学毕业生组建创业工作室或创建科技企业,并 为他们提供基本的创业发展条件。

  通过大学生共享型创客社区的建设,吸纳周围高 校具有较高科技含量、较好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入 驻,让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学生参与到创客团队中,互 相取长补短,既为省内高校的大学生创客提供了便利 条件,又丰富了学校大学生创客的创业内容。同时, 入驻企业签约成为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创新创业实践 基地,提升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了共 享、共赢。

  4 结语共享型大学生创客社区建设可以充分利用高校

  大学科技园集产、学、研、用、吃、住、行为一体的良好 基础设施和便利交通条件,通过政府主导、学校建设、 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等措施,打造创新与创业相结合、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学校与社会 相结合的共享型创客社区。共享型大学生创客社区 在服务本校创新创业实践的同时,面向本区域内其他 高校创业大学生和团队开放,进一步推动高校间交流 协作和资源共享,聚集创新创业要素,形成人才矩阵 效应,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成果、学科专业优势与服务 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 放式、共享型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互联网+"智慧 化服务模式,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一个高效优质 的服务平台,进一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提升创 新创业教育质量,是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中的一种积极 探索和有益实践。

  参考文献:

  [1] 赵君,刘钰婧,王静.国外创客空间发展 的 经 验 与 启 示 [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1):102-107.

  [2] 韩旭."双创"背景下的高校"创客空间"政策支撑体系研 究[D].天津大学,2016.

  [3] 王佑镁,陈赞安.从创新到创业:美国高校创客空间建设模式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6(8):1-6.

  [4] 王志强,杨庆梅.美国教育创客空间的发展逻辑、核心议 题与未来展望[J].比较教育研究,2019(7):36-43.

  [5] 李燕萍,李洋.中美英三国创客空间发展的比较及启示 [J].贵州社会科学,2017(8):82-88. [6] 朱文玉,李汝敏.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对我国的启 示[J].教育探索,2018(4):121-125.

  [7] 陈江.日本高校创业教育:历史演进、发展特征和经验启 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7(1):150-155.

  [8] 陈冉,任少伟.大学生"创客"群体协同孵化平台构建与 运行机制研究 [J].安 徽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7,34(3):103-106.

  [9] 王圣丹,王水莲.我国高校众创空间运营模式及支持系 统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227-229.

  [10] 周霞,盘颖.高校创客教育的内涵、问题及对策[J].教 育探索,2017(4):46-50.

  [11] 王晶,甄峰.城市众创空间的特征、机制及空间[J].规 划师,2016,32(9):5-10. (责任编辑:吴 汉)

  陈凯云1 谢晓芹2 高 郁1 熊楚安1 苗 雨1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