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中庸,误解,圣人之境
  • 发布时间:2020-08-05 21:53

  对“中庸”的误读

  中庸作为一种处世哲学,时常在我们聊天的只言片语中出现。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中庸”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宋儒程伊川和朱熹是这样解释“中庸”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在这种说法的误导下,很多人把“中庸之道”当成笑料,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启示我们做个老好人,就是和事佬,两边都不得罪;过日子马马虎虎,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殊不知,这种观念是对“中庸之道”极大的误解。

  “中庸之道”

  《中庸》的第一节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天命之谓性”中,“天命”指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性,它与天道相通。它不是物质世界的那个“上天”,也不是有神论中的“天”。日常生活中,面对一个突发事件,我们的第一反应,或者说本能反应,就是本性,即“天命”。

  到这里的时候,许多人会感到疑惑,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本能反应是自私自利的。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难道《中庸》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是要遵从自私自利的本能吗?其实不是,在我看来,《中庸》想要传达的是,人之初,天性都是纯善的圣人之境。之所以会有利己的行为,是因为原生的天性被蒙蔽了。所以,我们才需要“明心见性”,以恢复天性最本真的样子。而普通人与圣人的区别在于,圣人更加认同这种观念,“明心见性”的程度更高,因而他们的品性更接近“天性”。

  “率性之谓道”,这里的“率性”并非鲁莽任性,不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在真正的“明心见性”,达到“知止而后定”的状态后,从自己的天性里流露出来的那种智慧,符合天道规律的那种言行,这才是真正的“道”,也是这部经典的中心思想——“中庸之道”。

  在理解前两句的意思之后,“修道之谓教”就很好理解了。教化乃至教育就是在“修中庸之道”,即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天性,让心灵回到纯净至善的本源。

  最后一句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之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我们的行为违背了中庸之道,就会产生各种问题。古代君王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会导致民生凋敝,动乱就会产生;现代人自私伐木,破坏生态平衡,就会产生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最终还是要由人类自己承担后果。如果人人都能明心见性,或通过教化无限接近明心见性,这样的问题会少很多很多。

  结语

  《中庸》要传达的,不是简单的“中立”,做个老好人、和事佬,也不是让我们不思进取,什么都凑合,而是希望我们能够通过教化明心见性、返璞归真、摆脱蒙蔽,明确人生的价值,做一个遵循天道规律的、觉悟的、有智慧的人。不负天命,这应当成为、也正是我们终身奋斗的目标。

  朝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