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国宝”大熊猫
- 来源:四川省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熊猫,杂志社,前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10-30 17:12
2019年,是大熊猫从“竹林隐士”走向滚滚红尘的第 150 个年头,杂志社想借机策划推出相关专题报道。不曾想,受一些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专题报道的事情就被一推再推。疫情可控之后,专题报道复又提上议程,历时一个多月的打磨,终于跟大家见面。
头顶“国宝”的桂冠,大熊猫提起来鲜少有不知道的,他的呆萌让众多的人流连忘返。但若问起对“国宝”的印象,除了“呆萌”,其他能听到的答案则少之又少。与大熊猫“声加海内外”相比,人们对其自身以及衍生价值的认知要少得多。因而,这期专题的“初心”就是希望通过这一次的“深阅读”,让大家对“国宝”有一个新的认识。
作为经济类的刊物,从经济及产业的角度来看大熊猫是应有之义。但要谈论大熊猫的经济效益,不可避免要谈到效益产生的源头——大熊猫自身,进而追溯他的历史,了解他的现在,而要透视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要延展到对大熊猫文化的探究,这就构成了此次专题几个重要的板块。
在这几个板块的带领下,我们能对“国宝”大熊猫有着“呆萌”以外怎样的认识?
首先是对大熊猫前尘今生的认识。大熊猫的前世今生是一首与人类息息相关、沉甸甸的历史史诗,也是一首绵延不绝的历史长诗。他 1869 年在雅安邓池沟被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发现从而走进公众视野,继而引发西方对其不断地追逐、猎杀,背后是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不得不割地、赔款、放开中国内地传教权的屈辱史。他 20 世纪 70 年代濒临灭绝,背后是市场经济浪潮下人类活动足迹对其生存环境的日益侵蚀。而今,他被作为“国宝”呵护有加,背后是因为人类认知的觉醒与提升——对一个物种的关爱与拯救关系到人类文明对自身的评判。日后,随着技术的探索与进步,大熊猫与人类共生共存的长诗还在被不断书写。
其次是对大熊猫文化的再认识。自人类与大熊猫打交道之日起,就产生了大熊猫文化。可究竟什么是大熊猫文化?今日的大熊猫已经成为了代表四川、展示四川的一张无法复制的名片,以此为依托的业态竞相发展,大熊猫文化的探究被赋予了指向性、根本性的意义。因 而,如何提炼概括其内涵与外延,并以明白晓畅的语言播之四方,使其成为一种无形的指引,就成了当务之急。这项探源以及解读的工作,没有对大熊猫数十年如一日的钟情、关注,没有对大熊猫历史文化常年的深耕、研究是不足以胜任的。“地球村意识”“宣扬和平与友谊”“特色的中国文化符号”,在本期专题中川内大熊猫文化专家结合切身经历与感悟奉献了启迪人心的探讨。
再者是对大熊猫经济效益的再认识。文化的力量只有转化为看得见的经济效益才能进一步被大范围地感知。作为大熊猫的故乡,坐拥这块金字招牌的四川做出了哪些探索?带着这样的疑问,本刊的编辑们走访了川内以大熊猫文化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不少企业,欣喜地发现,与时代发展脉搏相契合的各种各样的业态正在蓬勃兴起,大熊猫与主题文化、餐饮、文创等不断结缘。他们发展的故事展示了大熊猫无限可能的经济价值,也使人深思如何才能让这些价值持续发酵,做出无愧于“熊猫故乡”的瞩目成绩。
诚然,“国宝”身上值得再认识的不止这些,我们期望的是能通过这样的契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他身上蕴藏的价值,继而让这种认识汇聚成更强大的力量得以继续谱写人类与野生动物长存的和谐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