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痕迹

  整个世界正从停滞与伤痛中慢慢恢复,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艺术的角色。在这之前,我们需要把艺术看作是一个空间,而不是一个市场。

  对于跟你同时出现在美术馆的人,你们之间可能没有什么实际往来,但这样一种“共同在场”的状态确实成为艺术传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从这个维度,不是只有一个人在看一幅画,而是众多临时加入的“身边人”让你与这个作品和一群人共存。半封闭的空间让身处其中的所有人将目光投注于作品本身,这样的聚合包括观众、展品、展厅内的环境以及参与策展的人。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无法在线下开展任何项目,被迫去思考如何将原有的工作延续下去。以互联网传输和即时通信为桥梁,我们仍然可以尝试建立超越国界与语言的人类精神共同体。在那一刻,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从线下搬到线上不再是一种转换,而是一种加 速。

  我们不再去讨论场馆内的满足率,转而关注项目的传播速率,数据统计上的数字从“百” 跳到“万”。在这缺失的“现场感”中,究竟有多少是艺术本身的力量,又有多少是平台和流量的加持?

  拓宽渠道总能带来更多元的关注与思考。传统的观展方式拥有无可比拟的空间优势,比如展品的位置摆放顺序与空间内结构和光线的关系、导览员不经意间带出的话题、陌生人之间临时起意的交流;线上的观展方式则在同样的时间里将人们吸引过来,不见面背后的情感共鸣是非常神秘的,观展的人中有定了闹钟准点来的,也有甚至不知道怎么进到这个频道里的。突然之间,认知被打开了,我们一直以来在乎的“公共参与度”似乎没有被破坏,在以空间换取时间的转换中,艺术的可能性被再次放大,我们也开始盘点这种转换的可行 性。

  这当然不是二元对立的转折,而是一类及时的补充。相比在美术馆陈设的展览,讲座、讨论、演出或工作坊等一系列公共项目都适合在线上开展,但亲临展览的“现场感”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比如UCCA在2019年策划的“毕加索—— 一位天才的诞生”呈现了中国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毕加索作品展。这样一次大展的核心仍然是展厅里的真迹,无论使用哪一种媒介,都很难复制和传播亲临现场观展的感受,而最终我们在社交媒体和数字平台上看到的所有分享和传播都来自走进展厅的人。

  一直以来,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都试图跟上新潮流,随即带来全新的创作思路和实践过程。毫无疑问,这样的突破是勇敢且符合情理的。而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又一定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观展的人都能从中获取信息、感受甚至解答。

  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关心新状态,让现场体验更完善,从而辐射到一些无法来到现场,或是还没有决定要不要来到现场的人,并最终使他们与艺术发生联结,是我们承担的一份职责。

  现在,我们正努力通过一种有效率又得到尊重的方式把艺术呈现出来。因为艺术的力量不可低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