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的最后一段,出现了“恕己”与 “奉壹”两个人名,这是文学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龙套”。很多人觉得这两个人名无关紧要,但也有人认为这里头大有学问,我试着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角度解释一下。
“恕己”是宽恕自己。这跟传统的儒家思想相悖,儒家思想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柳宗元却要“恕己”,为什么?我想,是因为柳宗元对儒家思想开始动摇了。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百姓,却遭贬谪。这“恕己”既是宽恕自己,又多了一层驳斥、批判儒家思想的意思。
再来看“奉壹”。道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奉壹,便是奉道,也表示唯一。道和唯一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奉唯一的道”。柳宗元的“道”应该指他救民于水火的政治立场,他的宗旨不变。
永贞元年, 政治改革失败的柳宗元被贬。他将自己的悲愤化为创作灵感, 意图寄情山水,缓解自己的忧愁,写下名篇《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一篇。
从《小石潭记》可以看出柳宗元的愁绪没有得到完全纾解,那些“空游无所依”的鱼,像极了他———起码他自己这样认为。悲伤的阀门常被拧开, 忧伤的情绪时时喷涌而出。这时, 和他一同被贬的好友刘禹锡给了他很大的心灵安慰。从《秋词》和《陋室铭》中不难看出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态,明明知道“自古逢秋悲寂寥”, 却特立独行地表示“胜春朝”“清入骨”。自己也承认住的是“陋室”,偏偏还要“装腔作势”地说“惟吾德馨”。这“扛着失意忧伤说高洁超然”的本领,柳宗元同学有必要好好学习。
为了替老友解忧, 刘禹锡经常给柳宗元写诗。柳宗元看老友“来诗汹汹”,便赋诗回赠,一来二去,这成了他们天各一方的精神交流。慢慢地,柳宗元从被贬官的沉重打击中走了出来,在写给刘禹锡的《重别梦得》里表示:“皇恩若许归田去,岁晚当为邻舍翁。”
而柳宗元到底还是被官场的失意与艰苦生活的双重压力压垮了。公元819 年,年仅46 岁的柳宗元去世,刘禹锡在悲痛之中拿出自己少得可怜的积蓄,帮助柳宗元操办后事,抚养他的长子且视如己出, 并用余生二十多年的时间整理出《柳河东集》来追忆他们的友谊。这样深厚的友谊令人感动。
有人嘲笑柳宗元、刘禹锡固执,而我认为这是他们的优点。他们坚定的立场、坚守的抱负,别人眼里的“一根筋”, 在我眼里却是对梦想的坚守。有梦想的人,哪怕他们的梦想没有实现,也值得尊重与敬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