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尝试横向跨越去做产品?”在触宝科技做了5年技术工程师后,朱江开始纠结这个问题。
如果把技术的提升比作打怪游戏,最开始的提升效率是每次30分或50分,5年之后节奏就变成了一分一分地上升。当了5年的技术工程师,朱江明显感觉到成长瓶颈。但是抛下单纯写程序的工作,跑去做产品经理,他又担心试错成本太大。纠结的过程持续了一年,直到对人和商业逻辑的好奇心战胜了对失败的恐 惧。
很快朱江便迎来了机会。为加速变现,公司要将主要产品触宝电话转型,从一个网络电话工具变为带有服务属性的产品。其中一个方向是在触宝电话内开辟生活黄页—一个类似于小型网站的HTML5版面。
“这只是一个大产品中的小产品,即使做得不好也不会给触宝电话带来致命打击,可以放心大胆尝试。而且这是一次完整的可以跟大量用户接触的机会。”朱江说,做好心理建设后,他大胆接过了任务。
这时候,他的角色已和做工程师时不同,他不再编写具体的代码,需要他决定的是这个 “生活黄页”到底怎么做、对接哪些服务、如何变现,以及学习怎样“量化”用户的行为。比如推出一元优惠时,会吸引多少用户过来?首页广告的文字排版和图片会对点击量产生多大影响?
成为产品经理后,朱江才理解那些“产品更新”的需求是如何产生的:每当对接了一些本地生活服务商,产品端就需要更新跟进。行业同类App产品的迭代速度是一到两个月更新一次,而触宝生活黄页“一般是一到两天出设计、上线,第五天就可以搜集数据,基本一周一次迭代”。以前,朱江是执行“产品更新” 的那个人,现在,他需要发出这样的指令,并决定以什么样的节奏更新。
这样的做事方式其实跟朱江的性格相悖。一直以来,朱江在行动上都不是很快。做一件事之前,他习惯于先计算这件事做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是利大于弊还是反过来。但是合格的产品经理在猜对一半结果的时候就会动手,“想要知道方案是否最佳只有通过尝试。”朱江说,改变自己的性格适应新的工作方式花费了他一段时间。
真正的大考是2015年的双11。因为有了本地生活服务的对接,触宝科技第一次打算加入一个“生活节”。但是除了之前对接的生活服务商,是否还需要自己单独推出一个商城?哪些部分会成为最终业绩的主要贡献者?这对朱江又是新的挑战,他要开始研究电商的商业模式,搞懂自营模式和平台模式的区别在哪里、如何管理进销存、怎样运营、如何做节日营销等。一个月后,朱江交出了成交10万订单的成绩单。
因为触宝生活黄页的历练,朱江在去年年底被委派负责整个触宝电话的研发和商业化。这意味着他要从负责一个“小产品”晋级为对公司的最大产品负责。先前的心理建设已不管用,但品尝到做产品的乐趣后,刚开始那种恐惧试错的心理就消失了。“做产品归根结底是基于对人的一种认识,这是这份工作非常让人兴奋的地方。”朱江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