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一个从事量化交易的投资人的讲演。他提到一个有趣的话题—关于交易频率。照他的说法,人们应该不停交易才合道理。所以,通过机器不停交易比慢悠悠地所谓“价值投资”更加接近 “投资圣杯”。
这个投资者应该高频交易的道理其实反映了他对沉没成本的态度。但我认为人们应该无视投资中的沉没成本,它不应该对投资者以后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这么说还是不太好理解,我们先说下一下什么是沉没成本吧。
这个概念我们以前好像提过,沉没成本就是已经花出去的、不可收回的成本。这些成本不应该影响人们之后的决策。但是人们往往不这么做。现实生活中,我们一旦为某件事有过支出,就会对这件事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比如,一个女士发现男朋友与闺蜜出轨,她应该继续和这个渣男交往还是分手?如果把这个选择题发到朋友圈做一个小测试,选择“分手”的女士比例会非常高,几乎是100%(我曾经做过这种测试,从直觉看这里的关键词是“闺蜜”)。而在实际生活中,我所听到的因这类事分手的比率大概还不到一半,在闺蜜和男朋友间选择双杀的更是少数。如果上面所说的男女关系已经从情侣上升到夫妻,选择分手的比率将更低。
实际上,这个女士为了“爱情”所付出的时间、感情,以及一些有性别歧视的群体认为更重要的东西,是不可能再收回的了。按照对沉没成本的批评态度,她应该选择分手。在这里,沉没成本的批评者,角色有点像法海。
如果把无视沉没成本的看法应用在投资上,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对于一只证券,要么预测它将会升值而买进,要么预测它不会升值而卖出,总之不应该因为买了这只证券而一直持有。这也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量化投资。
不过,这种理论上说得通的方式在实际操作中行不通。第一个障碍就是人们对未来预期的模糊性。谁也很难清楚地预知未来。而且人们(即使是机器、算法也一样)会犯很多非系统性的错误。投资者应该对自己或者自己的算法可能犯的错误留出余地。
系统性的和非系统性的模糊都会让证券交易的价格出现很大一块模糊地带—它的价格到底是被高估了,还是被低估了,是说不清楚的,而交易是有成本的。即使按照完全无视沉没成本的思路,投资者在证券价格处于模糊地带的时候也应该选择持有。
障碍还不止于此。还记得我前面说的那个出轨的故事吗?一个女士选择继续和出轨的男性交往,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她不知道以自己的生活惯性单身生活会不会更加快乐,和现在的男友分手后遇到的其他男性会不会更差。不管怎么样,时间是要继续的(当然死也是一个选项,但那明显太糟了),她需要作出选择。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个倒霉的女士选择分手的机会成本是失去和喜欢吃窝边草的渣男一起生活可能性,但收益很不确定,她可能遇到白马王子、也可能遇到唐僧,或一个人孤独地度过一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有相当一部分女性选择了和解。
回过头来再说对证券的态度。也一样啊!投资人的钱总是要投出去的,但是由于获得信息的成本比较高,也就是巴菲特所说的,个人能力有限(其实要高于前边所说的交易成本),所以很多时候理性的选择是持有而不是交易。
这种逆向选择的方式叫“比差方法”,在现有条件下,你所拥有的并不好,但是很可能其他选择还不如它呢。这种沉没成本依赖可能才是人生最真实的一部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