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是很多男孩童年的梦,蔡咸健也不例外,只不过小时候对于机器人的喜好如今变成了他的工作。蔡咸健时常谈起自己对机器人的迷恋,在他的求职信中,80%的内容都与机器人有关,个人简历中最显眼的,也是在大学期间获得的近10个机器人大赛的奖项。 “我从小就喜欢变形金刚,所以上大学时就想好了要去一家做机器人的公司。”2009年硕士毕业后,他如愿进入了心仪已久的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担任负责传感器开发的电子工程师。
如今,当人工智能被人们频繁提及,并成为热门领域时,蔡咸健已经在这个行业工作了6年,并晋升为应用开发中心主任,负责机器人的整体设计和团队的管理。他所研发的机器人,服务的对象并不是商业巨头,而是3 到16岁的幼儿和青少年—这让他觉得自己离童年的梦想更近了一点。“在我上大学那会儿,要操控这些机器人,必须得懂点编程方式,而现在只要学习一些简单的逻辑和传感器原理,就可以轻松操作机器人。”如何把整套拼装和操控原理化繁为简,做出一款让孩子也能玩的机器人,成了蔡咸健一直在思考的事。
在开发新产品前,蔡咸健和团队成员会去各大玩具卖场做调研,观察孩子们喜欢的产品的外形和类别,但光做出一个孩子喜欢的玩具并不是他的初衷,他希望开发出的机器人不仅可以作为孩子的玩伴,也能对孩子有教育帮助。因此,他特意采购了大量的育儿教辅书籍,并和学校的老师沟通,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需要培养的能力是什么,其中哪些可以通过玩机器人来获得。
最终,他们把创新、分析和实践能力作为开发机器人过程中的3个衡量维度。“很多孩子的拼搭速度很快,但让他们搭建新的东西就比较困难。”蔡咸健认为这是创新力的缺乏,他希望通过使用自己所开发的机器人,让孩子可以获得这3种能力的平衡。
在研发机器人的过程中,蔡咸健很喜欢走出去,除了长时间观察竞品公司和行业动态,他经常会从销售端获取灵感。他甚至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导购,发现很多时候家长们之所以不太愿意给孩子买拼装机器人是担心孩子无法理解复杂的拼装说明书,如果印刷粗糙那更会影响视觉认知,这时拼装的工作就会落到父母身上,不仅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还给父母增加了负担。
蔡咸健于是改进了机器人的拼装说明书,将原本2D的纸质说明,做成了可以在智能设备端以3D形式呈现的效果。“孩子们可以 360度地观察各个模块的外形,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拼装细节,这样才是真正提高他们的分析与实际操作能力。”
在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今天,蔡咸健对做一款儿童教育机器人仍然有很多新的想法,目前他正在开发一套借助VR设备实现更复杂拼装的机器人产品。“这不仅能够让孩子摆脱复杂的零部件,同时通过软件的更新,能够更深层地锻炼孩子的编程能力。”蔡咸健从来不认为孩子的产品就该被简单对待,他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设计和开发更多适合孩子成长和学习的教育机器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