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钟鼓楼

  • 来源:畅游行
  • 关键字:北京,钟鼓楼,元代
  • 发布时间:2021-07-21 16:37

  中国古时候实行里坊制,夜间实行宵禁,便以击鼓作为开闭城门的信号,随后才转为“平时报时,战时报警”的功能。为让报时的钟鼓声传遍全城,钟鼓楼-般以“楼”的方式建成,利用共鸣腔使声音悠扬远播,因此其往往是城内最高和标志性建筑物,附近也会形成繁华商业区。虽说中国一些城市也建有钟鼓楼.但以北京钟鼓楼体量最大、楼高最高,且保存得最完整,是元、明、清3个朝代的报时中心。

  北京钟鼓楼最初建于元代,位于当时的元大都都城中心,但其全木结构在大火中被毁。经历之后数次被毁与重建,钟鼓楼是在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建时,确定坐落于都城南北中轴线北端。目前所见位于地安门外大街北端的鼓楼建于明代,钟楼则建于清代,犹如一对相距百米的孪生兄弟。

  鼓楼高46.7米,占地7.000平方米,是一-座两层砖术结构建筑。整体建筑坐落在高约3米的砖石结构台基上,灰简瓦与绿琉璃剪边,与朱墙形成鲜明对比。鼓楼二层原放着25面更鼓,包括1面大鼓和24面小鼓,分别代表-年和二十四节气,但如今只剩一面残破的大鼓。目前鼓楼里表演用的更鼓,都是根据清代嘉庆年间的尺寸仿制。相较于鼓楼,钟楼就显得有些灰头土脸 。它楼高47.9米,当年重建后即改为全砖石结构。通过特殊的建筑结构设计,加强了共鸣、扩音和传声功能。钟楼里悬挂着一口高7.02米、直径3.4米、重63吨的大钟,是中国现存铸造最早、最重的古钟,被誉为中国的“古钟之王”。

  钟鼓声:时间的声音

  钟鼓楼起源于汉代,当时便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说法,唐代时则演变为“晨钟暮鼓”。按照当时的时间观念,傍晚7时以后击鼓13下作为“起时”。先击鼓后敲钟,钟响城门关,为“净街”。夜里其它时间每个时辰(2小时),即11时、1时和3时只敲钟不击鼓。另外,臣子上朝也要听从鼓声。一般是三鼓起身,四鼓候于朝门,五鼓午门开便鱼贯而入上朝。

  说起计时,古代人也有其智慧。鼓楼里有个利用水流匀速原理的“铜壶滴漏”装置。水从高处壶往低处壶滴水,当低处的壶装满水,会触发机关敲响铙。鼓手听见铙响便击鼓,钟楼上的人听见鼓声就撞钟报时。

  每日早晚各撞钟报时一次,俗称“紧十八,慢十八,六遍凑成百零八”。明清报时的主要目的是给百姓发出宵禁信号,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和城区的1,000多个栅栏都按钟鼓之声启闭,指导着百姓的生活作息。不过,随着1924年清末代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后,北京钟鼓楼也就失去了报时功能。时至今日,登楼者除了可以透过文物和解说了解古代人如何计时、报时和铸钟等,还可在每日指定时段观赏惊心动魄的击鼓表演。逢年过节,钟楼的古钟会发出鸣响,那是带领人们穿越历史的声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