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性的作品才能被人记住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个性,作品,摄影
  • 发布时间:2021-07-22 20:40

  Q:请问这些年奥赛的投稿数量有多少?有什么变化趋势?

  许坚:奥赛的投稿数量,近年来一直维持在每年12万幅左右。今年的奥赛收稿数量创了新高,达到了13万幅。据奥赛组委会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奥赛去年暂停了一年,今年参赛者手上的作品有个累加效应,二是因为疫情在家,摄影师有更多的时间整理作品和投稿。奥赛是一个综合类艺术摄影大赛,上世纪90年代创建以来就一直高举创意大旗,走在时代前沿,近些年奥赛的作品风格相对比较稳定,表现手法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变化趋势也顺应科技发展的大环境,比如航拍作品的比例近年明显增加。

  Q:哪类摄影器材投稿占比最多?

  许坚:奥赛官方并没有统计投稿作品的器材占比,但是奥赛亲历了当年数码相机崛起的时代。至于手机,奥赛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手机组,但各类组别中并没有排斥手机拍摄的作品,不过实际上手机拍摄的作品几乎可以忽略。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奥赛不排斥会设立手机专题组,根据奥赛的特点,手机专题组更可能是拍摄题材为手机,表现手机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这一组的作品是手机拍摄的任何题材。

  Q:获得奥赛最高荣誉的摄影作品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张作品?

  许坚:印象深刻的作品很多。奥赛的全场大奖获得者中欧洲摄影师占了绝大多数,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位美国摄影师的作品。第一位是摄影泰斗,蒙太奇摄影的创始人,美国摄影大师杰里·尤斯曼,他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为奥赛奉献了大量经典之作,他没有获得过奥赛的全场大奖,可谓奥赛的无冕之王,2016年在奥赛创建25周年之际,他被授予奥赛迄今唯一的终身成就大奖。客观上讲,他对奥赛的推动确实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摄影大赛,哪怕巨资奖励,可以吸引到这样的泰斗级大师投稿参赛(未投稿而直接授予所谓荣誉奖的除外)。他的奥赛获奖作品中有一些是载入史册的名作,但是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相对不太出名,可能还是专门为奥赛创作的作品《博物馆》,他获得了2001年奥赛“时间”专题组金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杰里·尤斯曼的作品全部是暗房特技而非电脑后期,时间专题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命题,他的这幅作品,以创意题材穿越了时空,令人沉浸其中,遐想连篇。另一位是蜚声世界的美国商业摄影师霍华德·斯恰茨,他十分高产,出版的画册就有二十余册,部部经典,如今八十高龄仍在坚持创作,他的奥赛获奖作品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人体之花》,他拍摄了很多专业的舞蹈团和运动队,非凡的想象力加上超强的掌控力,留下无数经典之作。

  Q:中国摄影人对于奥赛的参赛情况是怎样的?

  许坚:奥赛和中国的渊源可谓历史悠久,2002年开始,奥赛为了吸引中国大陆摄影师的参与,专门设立了中国专题组,一直坚持到现在长达20年,一个国际比赛专门以一个国家命名比赛,且时间跨度如此之久,可谓空前。2010年后,随着国内代理参赛机构的发展,参加奥赛的中国摄影师数量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如今中国摄影师的参赛数量早已以绝对优势居于第一位,个人获奖的数量前几位一直是德国、奥地利和中国之争。近两年中国摄影师获奖数量都居于第一位,但和投稿数量上的优势相比并不明显。

  Q:国内摄影师欠缺的是什么?

  许坚:创意两字,说得更严格一点,应该是原创两字。奥赛从上世纪开始就吸引了大量商业摄影师的参与,这是奥赛和其他沙龙赛的主要区别。摄影器材和电脑后期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商业摄影师实现创意插上了翅膀,但商业摄影师不是简单地完成拍摄任务,而是塑造自己的作品风格和标签,使自己的作品具有辨识度。

  Q:一张好照片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许坚:除了技术上过关等一些基本要求,一张好照片必须有它的亮点,或是题材吸引人,画面中有故事,令人过目难忘,或是唯美及幽默,令人心情愉悦,或是寓意深刻,令人遐想。在这个网络盛行全民读图的年代,有特点有个性的作品才可能被人记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