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止是青春片,而是青春形态的家庭故事

  • 来源:电影中国
  • 关键字:家庭故事,青春,电影
  • 发布时间:2021-08-30 19:29

  三年前,《快把我哥带走》以黑马姿态闯入影院,电影中的青春气息与兄妹亲情的表达,以及看似留白的结尾令许多人期待起续集的发展。

  对导演郑芬芬来说,《快把我哥带走》的故事随着电影上映就已经结束了,“我觉得还没有到做第二部的时间。”但兄妹关系的故事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讲,于是就有了一个延续兄妹情感表达的全新故事——《二哥来了怎么办》。导演郑芬芬分享了这部电影的创作历程。

  “缺爱”三兄妹

  “那时候(《快把我哥带走》)是讲父母不合,我觉得接下来要讲父母离异后面临重组家庭的状况了。”郑芬芬说。《二哥来了怎么办》讲述重组家庭异姓三兄妹的故事:妈妈和李叔叔再婚后,杨听风、杨听雨兄妹多了一位兄弟——李叔叔的儿子李圣。面对“陌生哥哥”的入侵,听雨如临大敌,“妈妈会偏心吗?自己以后在家里的地位会受影响吗?”在一系列担忧下,听雨和听风开始计划赶走二哥。

  天降二哥,反应最强烈的是小妹听雨,在赶走李圣的过程中,看似听风、听雨同仇敌忾,但实际上所有的行动都是听雨主导、听风配合,甚至听风有些漫不经心和拖后腿。

  “听雨从出生到青春期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父母的爱不够健全的状况,所以她很渴望关爱,也更害怕失去。”郑芬芬说,听雨是一个很敏感的女孩,一个年纪相当的“手足”的到来,让她觉得自己原本不多的爱又会被分走,“她会有先天上的恐惧。”

  影片中,听雨用欺负李圣的方式藏起她的恐惧,只有和亲哥听风相处时,尽是活泼幼稚的一面。听风给了她为数不多的宠爱,当听风“倒戈”李圣时,听雨就更加崩溃了。

  在大哥听风的身上,似乎看不到家庭创伤的痕迹,每天都是笑嘻嘻、乐呵呵的,上一秒才答应听雨要和她同一战线,下一秒就被李圣的美食诱惑去。这样一个“没心没肺”的大哥,其实是三兄妹里承受最多的人,影片中直到被听雨说破才表明这一点,“我只是觉得哥哥很可怜,不知道他自己一个人是怎么长大的。”

  “他是消化了所有负面的东西,然后转化成正面的(能量)。”郑芬芬说,听风是一个内心很强大的人,外在呈现出来的活泼、积极、向上,是一种治愈人的能量。

  相对听风听雨时常表现出来的幼稚,李圣则是一种早熟的沉稳,作为外来人对兄妹俩积极示好。他表现越好,妈妈越喜欢他,兄妹俩更加排斥他。听风听雨的排斥没有让李圣感到恼火,反而任劳任怨,或许他是开心的——此前从未有这么强的存在感。

  李圣是被孤独包围着长大的,懂事、乖巧、全能……都是在无数次被忽略下,被迫修炼出来的。看着热热闹闹的听风听雨,李圣也只是卑微地说了一句“我只是想有家人。”

  三个极度缺爱的孩子,为了守护自己的爱,展开了一场场“攻守”较量。三人在较量中熟悉起来,逐渐从排斥转为接纳,在彼此坦诚、相互理解中,收获了一份多得的兄妹亲情。

  “这不只是青春片”

  《二哥来了怎么办》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走进了三个重组家庭孩子的内心世界,影片将孩子与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社会关系包裹在异姓三兄妹的故事中,让亲情主题得到了更多的延伸。“我觉得其实家庭关系有很多种,从原生家庭到重组家庭,还有很多单亲家庭,其实都是值得被探讨的。”

  三个充满青春活力的主角,《二哥来了怎么办》很自然的被打上了“青春片”的标签,郑芬芬却不这么认为, “我从来没有觉得我是在拍青春片,我在讲一个重组家庭的议题,只是刚好我的主角是青春期的孩子,所以大家定义为青春片。”她认为所有电影都是复合类型的,没有一个故事会被限定在爱情、青春或推理中,“可能会有一个调性比较靠近某个类型,还是要看故事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我觉得故事一定是因为人物来的,这个人物的情感基础点在哪里,他最在意的事情是什么?”《二哥来了怎么办》中,三兄妹最在意的是家庭,也就是影片的核心精神。而家庭这一议题在郑芬芬过往的许多部作品都有所呈现,即使是爱情、悬疑、喜剧等类型的作品,围绕着人物的,或多或少都不自觉流露出对家庭关系的表达。

  如爱情片标签明显的《听说》中,男女主角纯粹的爱情呈现出清新自然的风格,他们与家人之间的动人亲情也为影片增加了温暖治愈的氛围。“当你在诠释角色的时候,难免要把他的背景交代出来,一个人物性格的形成,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来自于家庭。

  作为讲述家庭关系的影片,《二哥来了怎么办》在叙事上有一定的难度,“这样一个亲情家庭片,不像生离死别(的故事)那样有很大的情绪起伏,有人觉得会不会太平淡?可是世界上本来就有很多种感情,不可能每个人的人生都在那种起起落落的大事件里头,怎么让大部分的人意识到,‘对,我确实也有这样的状况,我也需要这样一个弥补的过程’。”如何让观众产生共鸣并感受到鼓舞人心的力量,郑芬芬觉得是影片创作中最难的。

  采访最后,谈到对影片上映后期待的反馈,郑芬芬说更希望观众能够关注到电影里所讲述的议题和情感,“我希望大家看完都会有新的动力去关心身边的人。”《快把我哥带走》上映后,有不少人反馈看完电影后会和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打电话;《做工的人》播出后,许多工人子女和父母和解;《听说》上映后,听障人群在台湾受到关注……作品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在她看来是一部电影最高的价值所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