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粮食质量监测工作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粮食质量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就提升粮食质量监测工作水平的策略进行探讨与研究,以供参考。
粮食安全一直都是我国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而粮食质量监测工作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如果不重视粮食质量监测工作,导致粮食质量检测结果与实际发生偏差,那么就很有可能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站在粮食质量监测机构以及检验人员的角度,必须对粮食质量监测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对其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理解,为把控粮食质量与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粮食质量监测工作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粮食质量监测工作主要是通过对粮食的各项指标进行检验,基于此对粮食品质加以确定,从而为粮食安全监测提供理论支持。粮食质量监测工作是一项非常注重细节的工作,其涵盖的工作内容也非常广泛,例如粮食的卫生指标、品质指标、农药残留以及重金属检测等都属于粮食质量监测工作内容。通过提高粮食质量监测工作水平,不仅能够从社会层面带来巨大的效益,同时在经济层面也能够为国家与人民带来收益。
粮食质量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决定了粮食市场是否能够趋于开放化、多元化。对于部分规模较小的粮食生产部门,由于其工艺水平偏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他们会选择降低食品安全标准以谋取利润。而通过开展粮食质量监测工作,则可以对其生产过程与结果进行有效把控,从而减少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质量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缺乏完善的监管体制
众所周知,我国疆域辽阔,在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各区域粮食产量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无疑会增加粮食质量监测工作的难度,粮食质量监测标准、粮食市场标准都无法得到统一,在此背景下,粮食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追根溯源,原因在于当前我国针对粮食质量监测的管理体制并不完善,监管部门并没有制定一个合理的粮食质量监测标准,从而导致粮食质量监测工作成果并不理想。
粮食质量监测机构水平偏低
政府部门对粮食质量监测机构的监管意义重大,这是保障粮食质量监测工作成果的关键所在。然而现阶段部分地区的政府监管部门对粮食机构投入的精力与支持并不大,粮食质量监测人员难以得到认可,缺乏培训与提升空间,从而导致粮食质量监测工作水平普遍偏低,在有的地区粮食质量监测监管部门的履职情况十分不理想,对粮食质量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引进也停留在空白阶段,从而导致粮食质量监测工作问题频出。
改善粮食质量监测工作的对策分析
构建完善的粮食质量检测体系
粮食质量监测工作应该有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的质量监控体系作为支撑。针对此,在开展粮食质量监测工作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围绕粮食质量检验标准,对各级粮食质量检测机构进行规范,促使粮食质量检测机构的功能与作用得到发挥。在检测技术方面,在色谱技术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气相色谱中的毛细管柱开始得到广泛应用,针对这一情况,应该对其检测参数与要求进行统一与完善。再者,由于相关规范中并没有明确参比标准物,因此粮食检测机构也并没有按照统一定义标准物质,这无疑也会影响到粮食质量监测工作的成果,针对此,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为粮食质量监测工作提供有力依据。此外,基层粮食质量监测机构的完善也非常关键,应该大力建设粮食企业化验室,对粮食质量测报网络加以构建,基于科学标准,提高粮食检测工作的便捷性。
加强粮食检测队伍建设
作为开展粮食质量监测工作的主体,粮食检测人员的工作素质往往决定了粮食质量监测工作的结果。因此,站在粮食检测部门的角度,应该加大粮食检测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力度,适当调整粮食检测人员的招聘要求,提高粮食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从根源上壮大粮食检测队伍。其次,粮食检测机构还应该重视对检测人员的培训与提升,加大考核力度,做好粮食检测人员的教育工作,确保其工作能力符合岗位需求。与此同时,粮食检测机构还可以建立起完善的奖惩机制,调动粮食检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粮食质量监测工作水平得到提升。
积极运用先进的粮食质量检测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各行业的进步,粮食质量监测工作也必然会因此而提高收益。在此背景下,对于质检机构而言,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理念,投入更多先进的检测设备,引入科学的检验技术与方法,以此提高粮食质量监测水平。尤其是近年来人民群众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粮食部门更应该为粮食质量监测工作提供更有利的支持,从检测人员培训到检测设备的引进,全方位提高粮食质量监测技术水平,从而使粮食质量监测工作效果得到改善。
结语
总而言之,粮食质量监测工作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该项工作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与政策性,其工作成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不管是政府监管部门还是粮食检测机构,都应该高度重视粮食质量监测工作,全方位提升粮食质量监测工作成果,为推动我国粮食安全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