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体育, 不一中——广州市花都区第一中学特色体育的探索与打造

  今年两会, 体育教育成为热点话题, 体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 许多代表提出了要注重青少年群体的体育锻炼、全面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言和讨论。比如, 增加中考的体育测试次数、将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作为综合性评价, 纳入高考总分、开设差异化课程、开展体育“晒课表” 活动……

  当前我国体育教育在教育体制中仍处于边缘位置, 学校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 直接表现为体育老师师资力量不足、排课少、体育课被主科挤占课时、学生身体素质欠佳等现象。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 体育教育制度亟需改革,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 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根据学生的特性,积极主动地探索打造出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体育教育的意义

  体育强则中国强, 国运兴则体育兴。笔者认为, 良好的体育习惯铸造良好的国民体质, 良好的国民体质是国家强大的基础之一。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能够引导全民健身, 有利于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体育对人的影响, 不仅是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的统一,也是身与心的统一。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达到强身健体, 增强体魄的目的, 也无形地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风, 容易自然地表现出来,这有利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智力、审美能力以及品德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成长为新时期时代需要的人才。

  体育教学也是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加强体育教学, 也能对学校起到积极的发展作用。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让学生对身体锻炼更加感兴趣, 由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锻炼, 树立起正确的健身观念, 帮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对于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帮助消除紧张的学习情绪, 有助于他们以更加精神饱满的态度应对学习, 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也激发他们对其他活动的参与热情, 有助于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促进意义。

  二、花都一中特色体育的探索与打造

  1. 组建阳光活力的体育老师队伍

  体育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体育实践活动, 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 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 增强其体质, 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体育老师作为体育活动的组织者、质量监督者, 是校园活力的源泉之一。

  花都一中积极培养阳光、活力的体育老师队伍, 把体育教学质量交由体育老师把关, 明确体育老师的职责, 体育课程设计、专业技术选材、锻炼方式、带队技巧、师生体育氛围创建等由体育科组研讨决定, 给体育老师更多的自主权,充分激发体育老师的活力和动力, 让体育老师成为学校形象的捍卫者、教工完美聚力的亲承者, 校园体育气氛的创造者。

  同时, 充分挖掘体育老师的育人功能, 激发教学动能,大胆实践让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 更看重老师的责任心、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实践证明, 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有两大显而易见的优势: 一方面他们讲究规则, 因此班规很严格; 另一方面学科压力低, 有时间辅助其他学科老师。

  除此以外, 花都一中作为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高度重视体育老师的师资建设, 从自身的体育特长项目出发, 2018 年为我校定向队引入了一名专业教练———李卓业老师, 李老师是现国家定向队主力队员, 曾获2016 全国学生定向锦标赛高校组冠军、2019年定向运动世界杯总决赛男子短距离季军,并创下有史以来中国男子选手世界赛最好成绩。他长时间专研定向运动项目, 在制图、教学、训练比赛方面均取得出色的成绩。2018~2021 年以来, 李卓业老师与我校体育老师队伍致力于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科学训练、精心备战, 教学成绩优异, 广受学生青睐, 共培养4 人次取得全国定向运动冠军, 长期包揽广州市定向比赛团体冠军, 并助力我校获评广州市首批中小学高水平体育美育团队学校。

  无论是给予体育老师更大的自主权, 让体育老师担任班主任, 还是扩充体育师资队伍, 花都一中旨在激发体育活力,发挥体育老师的育人功能, 让体育老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带动起学校的体育发展, 推动体育教学行稳致远。

  2. 设置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

  正所谓“过满则溢, 过刚则折”, 倘若学校一味注重文化课的学习,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只能少玩耍甚至不玩耍, 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这就偏离了教育的正常轨道, 效果适得其反。只要安排得当, 玩耍与学习其实并不矛盾, 而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创造力、交际表达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身心健康快乐等等, 往往可以在生动活泼的玩耍过程中获取。规划好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 有张有弛, 让学生“又学习,又玩耍”,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花都一中在营造“又学习, 又玩耍” 的校园文化氛围上下足了功夫, 体育课程聚焦“教会、勤练和常赛”。“教会” 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与专项运动技能, 如柔韧性、灵活性、平衡性、协调性等。每天“勤于锻练” 探索适合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课时设计, 每日下午4 点作为体育锻炼时间, 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放松身心, 舒缓学习的压力,与南开中学的倡议不谋而合。“常组织比赛”, 如班赛、校赛、联赛等, 推广普及竞技运动, 形成一种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学校鼓励团委学生处牵头, 联合学生社团, 积极开设以学校为主体的赛事, 实现平时班级比赛、周末同城比赛的实践。

  3. 建设标准的体育运动场地

  体育场地不仅是保证体育课程正常开展的前提, 也是实现学生全方位发展的组成要素。缺乏运动场地一直以来都是学校体育开展的难点, 破解运动场地设施供需矛盾, 对更好满足师生们的体育场地需求, 推动体育教学蓬勃开展, 具有重要意义。

  花都一中自2018 年开始运动场改造工程, 目的是为了让学子们能够在规格更加规范、环境更加舒适、设备更加齐全的体育场地运动, 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多样化需求。但运动场改造工程建设有一个过程, 这过程不短。对此, 学校积极破解场地难题, 盘活学校空闲用地, 充分利用空地合理设置跑操路线和队形, 让学生在有限的区域施展运动, 开展小型趣味运动, 保证体育项目多样性。同时, 为了有效解决制约体育用地的瓶颈问题, 为体育设施配置更加合理, 学校向上级申请利用原本荒置的居住区菜地打造临时性体育场地,保证先满足学生对篮球、羽毛球、铅球、沙地等体育项目的用地需求。除此以外, 学校也持续关注工程进度, 力求让新体育场尽快揭晓, 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 不让学生缺乏学校教育中“体育” 这重要一环。

  4. 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中存着这一个普遍现象, “青少年喜欢体育, 但不喜欢上体育课”, 运动项目化发展水平不高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明显短板, 而这本应是现代体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中国跆拳道协会和空手道协会主席管健民提出: “精彩纷呈的高水平运动项目赛事是吸引青少年关注体育、热爱体育的主要途径, 富有趣味的运动项目是青少年将体育融入生活, 彰显个性与品位的主要方式。” 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参与积极度, 设立形式多样、趣味欢乐的体育项目, 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和传统特色的运动项目成为了学校需要作答的一道考题。

  花都一中基于自身运动场地的短板, 充分结合本地区的传统运动项目特色, 不断地探索出符合场地需求和学生特性的运动项目, 每年举行一次“趣味运动会” 和“田径运动会”。如趣味性项目: “打野鸭” 团体赛、虫虫特工、双人摸石头过河接力, 竞技性项目: 拔河、三人篮球、篮球运球过障碍技巧接力赛、足球射门接力赛、12 人同步跳长绳等。运动项目既保障竞技性又增添趣味性, 广受师生的好评。

  5. 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招牌

  近年来, 花都一中着力打造“定向运动” 作为学校的品牌, 凭借出色的表现于全国、全省、全市、全区斩获多项奖项, 连续六年蝉联花都区中小学生校园定向比赛团体总冠军、连续六年保持广州市中小学生定向比赛高中组团体总分前二名的好成绩, 实现了花一定向队阶段奋斗目标: 市内领先,省内强队, 国内闻名。

  花都一中的定向运动训练范围不局限于校内运动场地,专业的体育老师团队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组织学生前往周边古村落、公园展开运动, 线路设计充分结合花都区的当地建筑特色, 在地图中融入本地的风俗文化元素。花都一中积极探索“运动+文化” 的模式, 给定向运动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让定向运动成为传承和发展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媒介。

  现在花都一中不断发扬自身的优势, 以教育集团为发力点, 在教育集团成员校开设专门讲座入校宣传定向运动基础知识, 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到总校亲身体验和接受训练, 选拔出具有潜力的定向运动预备生源, 提前培养提前规划, 力求抓住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 以教育集团出发, 逐渐将定向运动的教育教学辐射至全区、全市、乃至全省, 在全省打造具有广东特色、岭南文化底蕴的特色定向运动。

  6. 创新学生考评机制

  今年两会, “体育进入高考” “体育成绩进入高考分数” 的声音引发热议,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积极意义与学生不愿意运动、不重视运动的主观心态成为了主要矛盾。如果单纯以分数倒逼学生提高体育成绩, 最终学生会因考核机制消失而放弃运动。笔者认为, 引领学生与体育结缘的,不是分数而是兴趣, 要让学生要发自内心地喜欢体育, 而不能一味地让体育“加分”, 最理想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几项体育技能, 并成为终身爱好。

  花都一中特别注重体育课程的打造, 将其作为一项德育项目。学校锐意创新, 设置了一项校级“体育健康证书”, 在高三学子毕业典礼时颁发给他们, 目的是鼓励学生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迈出校园, 都要继续保持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证书上记录学生在校三年的体育项目参与次数、比赛名次、获得奖项等, 插入一张学生在运动时被镜头捕捉到精彩留影,再加上学校对学生的深情寄语。学生以此作为纪念, 让体育运动刻入他们成长的记录当中, 持续地激励着他们向着终身运动的方向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 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 体育强则青年强, 青少年的体育课程设置需要与时俱进, 在充分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积极创新, 大胆探索, 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体育是一门承载着“社会价值” 的学科, “体” 只是形式与方法, “育人” 才是最终目标。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 更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广州市花都区第一中学秉持“无体育, 不一中” 的理念, 重视体育教学的发展, 尊重体育老师,科学安排课程, 开发特色体育活动, 主动探索打造出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模式, 积极践行“以体育人” 的目标, 为本地体育特色化发展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

  未来, 我相信校园除了读书声、歌唱声还有体育锻炼的呐喊声, 体育锻炼成为校园的常态, 每个学生都有专长的体育技能, 持续发展, 并且陪伴终身。

  责任编辑蒋小青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