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那一碗人间烟火
- 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咸鸭蛋,生活,诗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11-01 19:44
七八个鸭蛋团团围坐在细腻的白瓷盘里,淡青色的外壳很清透,不带一丝浑浊,像是清凌凌的麻大湖区的水。不用问,这是妈妈得知我周末返家,特意为贪食鸭蛋的我准备的。
拿一个在手中把玩,细腻光滑,没有任何的粗糙感, 像是盘出包浆的小叶紫檀珠子。这桌子上摆的正是麻大湖的金丝鸭蛋,一上手我就猜个八九不离十。
将鸭蛋粗的一端轻轻在桌面上敲开,习惯性地用筷子轻轻一戳———这种吃法,是受了初中时学习的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一文的影响。我永远记得里面的句子:“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当时,同学们不停地咀嚼着这句话,直吞口水。甚至有几个同学怨怅地说:“咱咋不是高邮人呢? ”想必汪老为文之时一定骄傲自己是高邮人吧!
如今我的家乡麻大湖的咸鸭蛋也可与汪老家乡的鸭蛋相媲美,我也明白了汪老那“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只可意会的情感了。蛋黄的油现在也一样地冒出来, 它在嫩滑的蛋白上流出弯曲的蚯蚓的形状。我赶紧用馒头把溢出来的油接住,馒头也就被浸染成橘红色了,像是落日的颜色。我不由得伸出舌头啜吸,一瞬间它便捕获了千万个味蕾。
汪老从他家乡的咸鸭蛋里发现了生活的诗意, 我也从我家乡的咸鸭蛋里发现了诗意的生活。不仅仅是鸭蛋,麻大湖区的鱼一样能俘虏人的芳心。我还喜欢家乡的另一道美食———小鱼面子椒。
我喜欢这道吃食, 最初还是受了妈妈的影响。妈妈给我讲,她小时候因为家临了支脉河和小清河,虽然穷苦,鱼倒没有少吃,姥姥就经常做小鱼面子椒给家人吃。从油罐里舀一小勺油出来,爆炒好足够的辣椒和葱花,添加足够的水烧开,把小鱼放进去煮熟,添加粗盐和酱油。然后搅拌好面糊,一边倾倒,一边搅拌,直至面汤有些黏稠。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单饼———记得妈妈是这样强调的。她说姥姥做小鱼面子椒一定会为他们做好多的单饼,把薄薄的单饼卷成卷儿,就着咸辣的小鱼面子椒,会让人胃口大开、吃兴大浓。一大家子人如盘子里的鸭蛋般团团围坐在一起,吃到大汗淋漓,往往很难罢口。
故而,在外地求学,当看到一家名为“麻大湖鱼馆”的饭馆时,我就相中了这家馆子。就像是上课铃声一响,我们就会跑向教室一样自然,我也要了小鱼面子椒。据说, 这道菜也是这家馆子的招牌菜,然而我并没有吃出那种让人咂嘴咂舌的好味道。
有一日, 我倒真品尝到让人咂嘴咂舌的好味道了。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这是汪曾祺《昆明的雨》中的一句。他在文中描写倒挂的仙人掌、昆明的各种菌子、卖杨梅的苗族女孩、房东送来的缅桂……但我尤对这一句念念不忘,看起来我绝对是一枚吃货。“滑,嫩,鲜,香”,一字一句,拉长声音来读,有韵味更有香味儿。我眼前浮现的是: 丝丝缕缕的香气在空气里飘散开来,从沸腾的锅里捞起一块牛肝菌,烫得直吸溜也要品尝,龇牙咧嘴还不忘称赞 “好吃,好吃”。
除了品到好吃的牛肝菌, 我也有幸品尝了正宗的菌汤。那一次, 一家人到我求学地来看我。恰逢巴鼎菌汤火锅店进入本地,我们一家人便乘兴而去。待锅开后,将牛肝菌、竹荪等一起放入;等香气扑鼻时,放一撮小香葱在碗里,舀一勺沸腾的菌子汤入碗,瞬间,色香味俱全。开喝! 记得那时除了菌汤沸腾的声音和“咕咚咕咚”喝汤的声音外,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在蒸腾的雾气中,我抬头望望身边团坐的家人,心头蓦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 喝下去的是浓香的菌汤,溢出来的却是浓浓的亲情! 汪老所说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了吧。我方猛然了悟———那日的小鱼面子椒没有了味道,是因为没有一起品尝的人。
“人间烟火气,最是汪曾祺。”晚年的汪曾祺走遍大江南北, 把他觉得有趣的食物见闻汇杂成一篇《五味》。他写到山西人是多么爱吃醋,无锡人是多么爱吃甜, 而四川人其实不是最能吃辣的, 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是如何好吃……正所谓“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这烟火气息里,可藏着一份人生的大智慧呢。
念及此,我从盘子里拿起一个鸭蛋,剥去淡青色的壳,把它轻轻放在妈妈面前的碗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