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的空中卫士——P-51“野马”战斗机
- 来源:百科探秘•航空航天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空军,部队,P-51“野马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12-04 10:36
1949 年10 月1 日 ,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上,9 架人民解放军涂装的P-51 战斗机带弹飞掠过北纬39°54′27"、东经116°23′17" 的天安门广场,向世界宣告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有了自己的空军部队。
P-51“野马”战斗机是北美飞机公司“二战”期间生产的战斗机。作为一款极为优秀的机型,P-51 从20 世纪40 年代开始生产,共生产了15875 架,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在有些国家一直服役到了1980 年。时至今日,世界上还保有150 余架能飞行的“野马” 战斗机。
作为“二战”各国主力战斗机中综合性能最出色的机种,P-51 的机身设计简洁。最大的外形特征就是体现了当时最先进气动外形理论的机腹进气口冷却装置,结合五段式襟翼、实战中改进的副翼与升降舵等控制面、独特的机身曲线,P-51 具备了当时最高水准的高速巡航性能与灵活的操控性。再加上它那几乎是当时其他战斗机两倍容量的自封油箱、5000 米以上功率输出脱胎换骨的梅林V-1650 系列发动机,P-51 的总体空战性能极为优秀,并在1943 年到1944 年之间完美匹配了盟军最重要的长程护航需求,继承P-38 和P-47 的战果并将之迅速扩大,快速扭转了欧陆上空的战力天平,最终赢得了“史上最伟大战斗机”的美名。
“二战”期间的亚洲反法西斯战场上,P-51 也曾经有过很多辉煌的战果。1943 年它被部署在雅鲁藏布江附近保护驼峰航线,还装备了驻扎昆明的飞虎队(第十四航空队前身,陈纳德将军为司令)和后来的中美空军混合团。P-51 机群甚至对远至台湾的日军都进行过空袭,其最成功也是最富有创造力的战绩是1943 年11 月25 日感恩节对台湾新竹日军空军基地的突袭。
当时的新竹空军基地是“二战”期间日军在菲律宾克拉克空军基地和日本东京羽田机场之间最重要的空军基地,侦察照片显示这里集结了大量的飞机。行动当天,由P-38战斗机当先锋,14 架B-25 轰炸机肩并肩排开进行轰炸,再由7 架P-51 战斗机收尾扫荡,处理前两批友机攻击后遗留的地面和空中目标。整个行动从遂川基地出发并安全返航,在5 个小时的时间内就完成了空袭任务,共击毁敌机50~60 架,仅有1 架P-51 因着陆不当损坏了螺旋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把P-51 投入内战之中。不过形势所趋,人心所向,陆续有飞机弃暗投明,1948 年就有3 架P-51 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解放军成立第五修理厂,先后修理了36 架P-51。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可用的P-51 达到了39 架。今天,我们还可以在位于北京复兴路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小汤山的中国航空博物馆近距离看到保存完好的P-51 战斗机,“野马”的传奇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航空史上,在世界航空史中也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