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到马来西亚或者菲律宾旅游,都是想领略那里水清沙白、椰林树影的风景。但除了那些风景,在清澈的海水上,还遍布着一间间用木材和树叶搭建的简陋小屋。而住在这些屋子里的人是一生都漂泊在海上的“巴瑶族”。他们被称为“海上吉卜赛人”,被认为是现存的最后一个海洋游牧民族。
“巴瑶族”的原始生活
巴瑶族是一个没有国籍的民族,生活的地方几乎没有钟表、日历之类的东西,他们对时间和年龄没有什么概念,与海洋完全融为一体。
巴瑶族是东南亚的一个民族,主要生活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海域。这个族群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有很多学者试图弄清楚,但由于没有一个国家有官方记录,其族群自身也没有文字记录,因此他们的起源难以追寻。同时这个族群的发展过程只植根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民俗和传统,还有世代相传的口述史,这更为这个族群增添了神秘的气息。
“巴瑶”在东南亚语系中是“海上之民”的意思,而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海上度过。他们潜入海底捕捉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然后一部分作为自己家人的食物,另一部分拿到陆地上进行售卖并购置日常的生活用品,这是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海上的小屋和陆地之间的连接,是一种被他们称为“莱帕- 莱帕”的小船。这种随处可见而且没有其他特殊功能的小船之所以会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是因为对于巴瑶族人来说,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巴瑶族”的水下“天赋”
巴瑶族人似乎天生就属于海洋,对于浅海区的生物,他们能够相当熟练地进行捕捞,对于一些能够卖出更高价格的海洋生物,他们甚至可以潜至六七十米的深度进行捕捞。巴瑶族人的潜水装备只有一个木质护目镜和一支用于狩猎的长矛,因此在六七十米深的海水中,巴瑶族人受到的水压是难以想象的。但为了获取猎物,必须每日潜水的巴瑶族人在幼年就会将耳膜刺破,借以减轻水压带来的痛苦。
科学家们深入这个族群,利用各种现代设备从巴瑶族人身上得到数据,从而揭示了他们鲜为人知的一面。最让科学家惊讶的是巴瑶族人的脾脏比在陆地生活的人要大50% 左右,这让他们在潜水时可以储备更多的含氧血红蛋白。科学家还推测出巴瑶族人可能是15 000 年前从陆地迁至海洋,逐渐进化出不同于陆地人的身体机能。
这一新发现令世界上“最后一个海洋游牧民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科学研究发现,虽然耳膜刺穿和更大的脾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巴瑶族人缓解深潜带来的痛苦,但是长期的深潜,依然容易让他们患上“潜水减压病”。
“巴瑶族”的未来
对于巴瑶族人来说,除了身体上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文明的冲击下,他们还面临着更多现实问题。比如商业捕鱼与巴瑶族人海底狩猎之间的冲突,巴瑶族人没有国籍,族群里的小孩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等。因此迫于各种压力,越来越多的巴瑶族人开始离开海面到陆地上生活。
但是这也在公众中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一方面巴瑶族人到陆地生活可能就意味着“巴瑶族”这个特殊的海洋族群在将来会逐渐消失;但另一方面,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权利,族群里的小孩也能够受到正规的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真的很特别,特别的生活方式已经让他们进化出了与我们不一样的身体。但他们又和我们一样,都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究竟这个族群未来的道路会怎么样?现在没人能够给出一个答案,希望他们能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继续繁衍生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