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黔东南地区的山谷中,利洞溪水潺潺,石板古道旁的古树参天。清晨6点多,大半村民都已经忙活起来,有的在田间埋头干农活,妇女们或在溪水边洗布、洗菜,或在社区中心围坐在一起染布。闲暇之时,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村寨就会响起“侗族大歌”……这便是大利村一个寻常的清晨,传统农耕文化的原始生活方式依然。
在过去的7年中,设计师周贞徵数次往返于北京和大利侗寨之间,而侗族妇女们的生活也随之悄然改变着。2015年的秋天,周贞徵跟随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第一次来到大利侗寨,以当地文化研究者的身份参与一个关于传统工艺复兴和遗产教育的项目。这是她第一次看到全村人都把侗布穿在身上,曾在书本中研读的精美侗布被还原在生活化场景中。
在周贞徵看来,建筑和纺织是有密切关系的,二者都是结构组织的东西。“人类所造的第一种建筑就是帐篷,它是一种软性的建筑。早在包豪斯大学里,纺织就是一个供女性研读的专业。”织侗布的过程是庞大且繁杂的,需要借助整个身体的力量,与其他几位姐妹协同完成,又犹如一种行为艺术,从梳理几百根线到把线一根根串到布板上,再用两个星期的时间织完一块布,织侗布的过程更体现了当地女性之间的凝聚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侗族传统的纺织技艺,尤其是因制作工艺繁复而面临失传的豆染技术,周贞徵开始组织侗族妇女纺织项目。她把当地人俾孟奶奶留下来的侗族被套拍照存档并带回北京,与ATLAS工作室的设计师们一起重新复刻纹样,复原了豆染图案,再带回大利,教她们拾回豆染技艺。她还增加了一些现代剪裁的手法,做了靠枕、婴儿被和环保袋等产品。
鼓楼旁的社区中心是周贞徵为大利带来的第一个现代化空间,也是“大利妇女活动中心”——把纺织场景从家中农业生产的角落搬到这个现代化空间中。三层的艺术展厅展示着侗族妇女的手工作品,一些是与设计师合作的、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一些则是她们自己创作的。二楼就是她们的工作室,农活不忙的时候,十几位侗族妇女围坐在一起制作产品,待到农忙之时,她们就回归家庭。后来从贵阳来的年轻人十八成为唯一生活在大利侗寨的汉族人,他邀请周贞徵设计建造了井上见The Well House。民宿位于村口半山腰上的一座古井的正上方,面向村落的中心鼓楼,他们把现代旅居文明带到了保留着古老智慧的大利侗寨。
2017年,周贞徵带着工作室的妇女们前往北京参加设计周活动,这是她们第一次到北京,以前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2018年,大利妇女活动中心的建筑模型亮相威尼斯展览。2020年,周贞徵带着她们参加了丹寨中国非遗工艺设计比赛,并拿下两项大奖。这两年,村里迎来了更多对手工艺感兴趣的年轻人,基于侗布的传统编织,融入了更多创新,织出了很有未来感、科技面料的、闪亮亮的新式侗布。而当地女性勤劳、坚韧和乐观的品质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在周贞徵看来,“我们所有工作都是融入她们原本的生活,不影响原本的自循环,为她们增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在外界看来,是我们在帮助侗寨妇女,但其实我们从整个村子里学习到的,是更多对生态循环的思考。”在自给自足和开放之间,大利侗寨恰当地保持着它的平衡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