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原来是古代纺织的一道工序

  • 来源:奇妙博物馆
  • 关键字:成绩,古代纺织,工序
  • 发布时间:2022-03-27 20:32

  “成绩”这个词经常被大家挂在嘴边,比如明天公布考试成绩、学习成绩又有进步、我们班同学的语文成绩都很好等。对一些英雄事迹或重大成就,人们往往会用“丰功伟绩”来形容。那么,你是否注意到“绩”字有个丝字旁呢?这是不是意味着它和古代的纺织有关系呢?

  说到古代纺织,你知道我们祖先最早是用什么材料织布的吗?考古发掘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用葛藤的纤维织成葛布的。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就出土了五六千年前的3块葛布残片。年代稍晚一些的是麻布,在浙江钱山漾遗址就出土过4700多年前的苎麻布。

  天然的苎麻纤维长度大多是20厘米左右,而织布的线却必须是又细又匀、长达几米才行。那怎样才能将麻纤维接长,而且还要接得均匀、牢固呢?这可是个大难题。人们总不能把一段一段的纤维用打结的方法接起来吧?有那么多疙瘩,还怎么织布呢?那时也没有用来粘连的胶水,即使有也不能用,不然织成的布遇水不就断开了吗?

  聪明的古人在实践中有了高招儿,他们从搓绳索中得到启发,先用手指将麻皮,也就是麻纤维分劈成细细的麻丝(缕),然后将这根麻丝的头搭上另一根麻丝的尾用手指搓动,就把它们捻在一起了。这样就可以把一根一根不够长的麻丝捻接成细长的麻线,用来织麻布了。这个捻接的过程就叫“绩”,也叫“成绩”。

  也许你会想,就是那么用手指搓一搓,如果松开手了,麻丝会不会反转回去又重新散开呢?聪明的祖先自然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们运用一个“加拈”的办法,非常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五六千年前,人们发明了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而工作原理却很科学的工具,它的名字叫“纺专”。它的整体形状像是一个倒着写的T字,代表两个小部件:一个是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石片或陶片,大小和你的手掌心差不多,厚薄和你小拇指的厚度相仿,名字叫“纺轮”,也叫“专盘”;另一个是一根称作“专杆”的短木杆,有10多厘米长,插在纺轮中间的孔中。

  纺轮是用来旋转产生捻力的,专杆是用来卷绕捻制后的纱线的。人们将待捻的麻丝一头固定在专杆上,用手转动纺轮,专杆和专杆上的麻丝自然就跟着旋转了,利用这旋转的时机便可以将另一根麻丝捻上,捻接成麻线。

  随着麻线越来越长,就在纺专停止转动时,将加拈过的线卷绕在专杆上,然后再次给纺轮加力,使它继续旋转加拈,接下来再盘绕,如此循环反复。纺专旋转所产生的捻力,比人手指的捻力大还均匀,而且因为纺轮的重量,还会产生重力牵引,这样接成的麻线,既避免了接头散开,也更适宜织布。当然,“成绩”的速度也大幅度提高了。

  甲骨文中的这个(专)字形象地表现了当年人们加拈成绩的过程:像纱在旋转加拈,表示加拈过的纱绕在专杆上,代表用手转动纺轮。甲骨文的文字和出土的纺专实物十分相像。由于人们还可以用纺专将几股麻丝(蚕丝、棉纱)合并成一根更粗实的麻线(丝线、棉线),后来就派生出“专一”这个词。一个纺织工序,居然产生了不止一个词语,算得上是大有成绩了吧!

  还要强调一点的是,这个看起来结构十分简单的纺专,竟然是现代纺织工业中纺锭的前身。远古的纺专和现代的纺锭有着完全相同的工作原理,古人的智慧实在太了不起了!这也告诉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绝不可以忽视那些所谓小事、简单事,一些小事中很可能包含着大道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