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流传甚广的佛教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缘起性空,世上的万千事物并不实际存在,皆因因缘和合而成立。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当代,这一说法和“我思故我在”等等一些形而上的义理一样,都被打上了唯心主义的标签,但仍有吉光片羽能给予我们思考的价值。
关于“佛”,最早的传说是公元前六世纪中期古印度的乔答摩·悉达多,也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传入中国后在古代神话故事中多以三界之中地位最高法力最强的形象出现,比如《西游记》中将孙悟空压在五指山下的如来佛祖。但佛教与很多教派不同的是,它的教义并不是信奉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是一种抽象的境界,佛悯众生中的佛并非具体的指向性的人物,人们挂在嘴边的“阿弥陀佛”“佛祖保佑”也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寄托。
佛门里常说“二谛融通三昧印”,二谛就是世俗谛和胜义谛。谛是真理,世俗是山水土木、花鸟鱼虫,也是春耕秋收、婚丧嫁娶,即世间所有,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胜义则指的是出世,超脱尘世的世界或者不足以世界来形容。而人停留在世俗谛,佛则处在胜义谛。
读《六祖坛经》,书中的主张是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平等,心性本净。不必到心外去求佛;入世就是出世,不必到世外寻求解脱,与上述二谛的解释全然不同。在禅宗祖师惠能看来,心就是佛,“佛”不在遥远的彼岸,而在每个人的心中。人们当下的每一念心,都可能从自心中顿现真如本性。佛与众生的区别仅在于自心的“悟”与“迷”,解脱的道路不在于“向外求玄”,而在“自心归依自性”,找到真正的精神归宿。
有些类似修行一说,人向内探求,寻找内心精神世界的平和与安宁。而佛就在人们心中,需要通过这般那般的努力发掘佛性,修心也好机缘也罢,讲求的是顿悟是解脱。一旦被现实的物欲、外在的事相所迷惑,清净之心就生起妄念,这便是人生痛苦、焦虑的根源。
几年前有一个网络流行语叫“佛系”,和上述概念有共通之处。佛系的后缀可以是人和动作也可以是事物本身,大概指的是无欲无求一切随缘的一种态度或现象。但后来逐渐发展出了更多的衍生内涵,有些时候也被用来自嘲,类似于颓废、丧、穷的代表词。世俗红尘滚滚,人既身处其中又岂能超脱,为生计奔波、为琐事烦忧,内耗尚且避免不了,要做到“顿悟”无异于天方夜谭。
真正的精神归宿大约并不是什么崇高伟大的东西,也无需有多大的格局和价值,“自心”应当是很重要的。即便是痛苦或焦虑也都顺其自然,不执着于佛性不追求顿悟,这或许是自如应对生命的简单法则。在物欲横流的机器世界里亲近人、亲近自然,筑就一方净土和属于自我的精神乐园,感受生活的本真和自得。
梭罗的《四季之歌》里有这样一句话:“成年之后,人好像被派上了特殊而小气的用场,在穷其一生贯彻某种特定的部署,因而不遑四顾,以领会生活和生命的诸种事项。”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他人、被他人需要,享受短暂而飘忽的快乐,聆听现世的烦恼,关注眼下等待解决的问题,做一个小有佛缘、小有智慧的凡夫俗子也未尝不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