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黄龙(下)
- 来源:天天爱科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世界,自然遗产,黄龙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6-17 14:44
“钙华”遗产是怎么留存下来的? 钙华是水流产生的。为了弄清黄龙地区的钙华景观是怎么产生的,会不会消失,科学家得先弄清黄龙沟中的水是怎么流淌的。
通过水流标记和监测,科学家最后终于确定,黄龙钙华的源泉来源于大气降水。在望乡台以南地区,在海拔3550 米以上,有繁茂的植被、厚实的腐殖层和沼泽化的黑色土壤,正是这厚厚的含水物质为下游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堆积而成的碳酸钙盐岩层厚达1000 多米,是黄龙地区钙质的来源。望乡台是个关键位置,望乡台以北,是厚达3000 多米的三叠纪沉积沙泥、冰川和钙华堆积区,水流从望乡台下的转花泉涌出,就带有地下岩溶作用产生的丰富的钙离子和二氧化碳了,所以望乡台是黄龙钙华的起点。之后,二氧化碳逸出,钙质慢慢地从水里析出来,钙华便开始一点点地沉积在地表。
由转花泉流出的富含钙质的水流至五彩池,大部分转入地下,小部分和地表融雪水及雨水混合,然后在中游的接仙桥泉露出地表,流到争艳彩池……水流沿途多次在地表、地下之间转化,直到流淌到迎宾彩池,然后汇入涪(fú)江。
不同的流经方式造就了不同的钙华景观。比如在钙含量充足、温度比较高、二氧化碳含量低、有藻类植被附着的地方,钙华容易析出。水流薄薄铺开的地方,可以形成钙华扇;枯枝败叶被流水冲成弧形,之后慢慢被钙华覆盖,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钙华池,铺就成占地21000 平方米的3400 多个彩池,无比壮观。有的地方池底钙华抬高,形成钙华滩、台、盆;水流倒挂,形成钙华瀑布;有的地方钙华坍塌,形成精巧的钙华洞……
不过,钙华的形成过程其实是非常缓慢的。黄龙景区内有一座修建于明朝(1620 年)的镇海石塔,1986 年测得该塔被钙华掩埋了 1.8—2.0 米,由此我们可以推算出黄龙钙华一年最多生长5 毫米,而大部分地区的钙华一般每年只生长1—3 毫米。为了更加全面地研究钙华的生长和消失的规率,科学家想到了一个“铺平时间”的好办法:黄龙沟和位于黄龙风景区内的二道海、扎尕(gǎ)沟,分别处于钙华的现代形成期、衰退期和蜕化后期,把它们放在一起分析和比较,就能还原钙华演替的完整过程:地壳构造抬升, 在涪江水的冲刷下,河谷越来越深,地下水位下降,源泉消失,所以其他钙华景观就慢慢消失了。而黄龙沟早在7.8 万年前就开始形成了, 发育旺盛期是在1.5—3.5 万年前。如今,黄龙景观已经在慢慢消退,所以保护它们已经迫在眉睫。
什么样的生物才叫“遗产”
由于被青藏高原抬升,黄龙沟的海拔升高到了3000 米左右。这里属于高原寒温带亚寒带季风气候类型,高山寒冷,河谷温凉,气候根据海拔的高低呈垂直分布。从黄龙沟底部( 海拔2000 米) 到山顶( 海拔3800 米),依次生长着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等。
黄龙地区是植物的理想家园,在这里,大约 65%的土地都覆盖着森林,云杉、冷杉、桦木等在这里扎根、生长。据科学家的初步调查和鉴定,黄龙自然保护区内约有植物84 科1300 种。
黄龙生长着的种子植物约74 科474 种;种子植物中,有裸子植物11 种,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388 种,单子叶植物75 种。这其中不乏珍稀的国家保护植物,如水青树、四川红杉、铁杉、红豆杉等;在这里还能看到我国特有或本区特有的植物,如雪莲花、麦吊云杉、厚朴、密枝圆柏、松潘杈子柏;甚至第四纪冰川前的物种连香树也在这里避难;特征较原始的植物,如星叶草、独叶草等也把家安在黄龙;最原始的被子植物之一木兰科以及古老而复杂的金缕梅科同样扎根于这片沃土。
黄龙真是一座活的博物馆!不愧有“寒温带植物王国”的美称。另外,这里还是中国唯一一片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
黄龙自然保护区是横断山系的一部分,横断山系呈南北走向,这样一来,动物在南北迁徙的时候便少了高大山体的阻限。在历史上,尤其是第四纪气候变化时,动物可以相对自由地迁徙,从而找到适宜的生存环境。
冰川期,北方的动物向南退缩的过程中,它们在这里可以找到理想的避难所;间冰期,南方的动物向北扩展时,这里又是其行走的通道。在冰川期和间冰期,物种在反复迁徙和漫长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生物群落,也正是因为黄龙地区起到了避难所的作用,才使得一些古老的动物得以生存至今。
东部季风区、西北高原、青藏高原在这里交会, 因而耐湿动物、耐旱动物和耐寒动物在这里并存,200 余种脊椎动物生活在此,其中兽类约6 目18 科 56 种、鸟类约12 目29 科156 种、爬行类约2 目3 科5 种、两栖类约2 目4 科5 种、鱼类约3 种。国家保护动物大熊猫、川金丝猴、扭角羚、云豹、豹、绿尾虹雉、玉带海雕、小熊猫、金猫、兔狲、猞猁、水鹿、马鹿、林麝、斑羚、岩羊、红腹角雉、藏马鸡、藏雪鸡、血雉、蓝马鸡等,都以黄龙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