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分析RCEP 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来源:国际商务财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RCEP,CPTPP,自由贸易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7-29 16:08
【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盛行,中美贸易摩擦将长期存在,新冠疫情冲击了原本虚弱的全球经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亟需另寻出路。RCEP 协定的签订促进了东亚经济的一体化与投资自由化,给各成员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吸取教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积极加入CPTPP 并且推动RCEP 的落地实施以更好地应对全球经济风险。
一、RCEP 的基本概述
21 世纪是一个充斥着不确定的时代,全球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旧的国际秩序受到巨大冲击逐步瓦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处于重建期。美国的一系列退群操作,如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再到宣扬将退出世界贸易组织(WTO)等,标志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倒退。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日渐兴起,在中美贸易摩擦尚未解决之际,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使得早已虚弱的全球经济再次遭受重创,部分国家间的经贸往来受到严重影响,全球价值链面临中断的风险。在多重负面冲击之下,全球经济可能已经进入长期低增长时期,曾经作为全球经济增长主要引擎的东亚地区同样未能幸免,依据IMF 的最新预测,东亚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将降低至近年来的最低水平。面对此种全球局势,2020 年11 月15 日,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十五国在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领导人会议上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世界上经济贸易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立。
RCEP 的协议文本主要内容涵盖了20 章,例如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等。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关税,该协议要求成员国在协定生效后,通过立即减税和在10 年内逐步减税,最终实现该区域90% 以上的商品零关税。
二、印度退出RCEP 的原因
RCEP 最初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6 国参加。2019 年印度宣布不加入RCEP,其原因主要有:
(一)贸易保护主义偏好
1. 制造业
印度的制造业缺乏“先天优势”。制造业产值占比一直低迷,1950—1951 年度的8.98%,最高为1996—1997 年度的16.59%,而且近十多年来该比重一直在15% ~ 16% 左右停滞不前。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印度自独立以来制造业占GDP 的比重一直低于18%。
在参与RCEP 谈判的过程中,印度制造业的劣势是造成与其他国家意见分歧的重要原因,印度尤其担心关税降低对生产和国内市场产生的巨大不利影响。印度的这种状况与印度庞大的人口红利和莫迪政府向外界开放的愿望之间存在落差,一方面使印度难以放弃对海外市场的高度依赖;另一方面,由于进口对国内制造业就业市场的挤占,印度被迫进口大量工业产品,从而给本土制造业带来被动升级的镇痛。基于此等考量,印度对是否参与RCEP 谈判一直有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非常想搭上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快车,另一方面又不能放弃刚起步需要扶持的印度制造业。总而言之,印度的产业结构不完善,且经印度政府内部评估,印度贸易协定的利用率只占到中等水平,即使加入RCEP 协定也用不上,反而可能会加大贸易逆差,冲击国内传统产业。
2. 农业
印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用地占国土面积约60%,农业始终是维护印度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据印度农业合作部相关报告显示,印度的棉花、大米、肉类、油料和糖料等作物的年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作为大多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印度的农业大部分以小型和边缘农场为基础,长期靠天吃饭,因此很难与其他国家的高生产率农业企业竞争。鉴于此,印度始终反对在所有自由贸易协定中减少农业自由化和降低关税,这也是退出RCEP 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莫迪政府的考量
印度选择退出RCEP 也是莫迪政府采取的策略。一方面,日本和其他国家仍然希望RCEP 是包括印度在内的超级自贸协定,因此他们积极与印度进行谈判。RCEP 正式签署时也专门发表了的《关于印度参与<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部长声明》,这样就给印度留有余地,印度就可以随时重返RCEP。另一方面,印度在RCEP 谈判中表现出强硬立场并取得了微弱的胜利,也开始审查和修订两党与日本、韩国和东盟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以期在新版本中获得收益。此外,由于特朗普政府对印度的贸易制裁导致双边贸易摩擦,印度和美国一直在进行谈判。所以并不排除莫迪政府也希望利用退出 RCEP 来促进印美之间的双边贸易谈判。印度还表示将开始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双边自由贸易的协商。可见,印度退出RCEP 也有政府当局的政治考量。
(三)美国施压
在中国与美国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美国的干预也可能给印度施加压力。印度在服务贸易领域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美国一直将印度视为其“印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新冠疫情对美国和印度的影响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加强了印度退出RCEP 的决心。加之美国和日本提出了“自由开放的印太构想”,吸引了印度参与和共同领导该地区的经济合作与规则制定,这或多或少地动摇了印度的意愿。
通过上述客观分析表明,印度退出RCEP 只是符合其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利益。印度目前处于工业化的初步建设时期,其制造基础薄弱。加入 RCEP 将使其在短期内成为其他工业国家产品的进口商,贸易逆差将进一步增加。但是,从长远来看, RCEP 将形成区域价值链,为该区域各国带来“双赢” 的局面。此外,印度是劳动密集型国家,具有明显的劳动力优势,导致服装等轻工业将成为其主要出口产品。加入RCEP 后,印度将取消对该地区国家的轻工业产品出口关税,这无疑将促进印度轻工业的发展,并进一步促进其工业化升级。
三、RCEP 带来的机遇
(一)RCEP 的签署对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影响
1. 将进一步扩大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规模
由于RCEP 包括诸如大幅降低关税,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以及政策协调等条款,所以其将吸引更多的全球资本和其他因素在该地区融合。签订RCEP 后,中国与成员国之间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此次,中国最大收获是中日首次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日本的美元外汇储备仅次于中国,并且拥有大规模的股票证券、债券和票据债权。从中美利率差异的角度来看,日本大量的逐利资金将进入中国债券市场,进而有益于扩大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
2. 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体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低。RCEP 的签署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稳定的重要保证,在优化投资需求的同时,将有力地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3. 在制定资本市场开放规则方面,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话语权
众所周知,在亚洲金融合作中中国享受了很大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中国也为亚洲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方面,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处于RCEP 成员国的前列,因此中国在制定资本市场开放规则的过程中,更有能力根据自身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享有合理的权益;另一方面,历史上几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凭借自身的战略智慧顺利避险,并在对冲政策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RCEP 的签署将进一步发挥中国在防范和解决资本市场开放风险方面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制定资本市场开放规则方面的话语权。
(二)中日韩自贸区迈出了第一步
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协商始于2002 年,但由于复杂的地缘冲突、历史认识、领土争端等问题,作为东亚三大经济体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道路上曲折,始终不能达成一体化协议,然而RCEP 的签署为此奠定了基础。中日韩自贸区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关税和投资负面清单以及升级电子商务等规则的运用。中国、日本和韩国的GDP 总量占世界 GDP 的20% 以上,占亚洲GDP 的70% 以上,这将推动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和贸易发展。
(三)促进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
RCEP 是东盟十国发起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这超大的经济体量加强了东盟在区域的核心地位,并强化了东盟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关系。在不久的将来,亚太地区将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轴心和引擎,亚洲也会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集生产、供应与消费于一体的区域,全球经济将会进入一个所谓的“亚太时代”。
(四)缓解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
在2019 年中美贸易纠纷逐步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和东盟贸易交流更加活跃。据有关数据显示, 2019 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量下降8.7%,进口量下降17%。同年,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量却增长了 17.8%,进口量增长了将近10%。RCEP 成员国是我国对外投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国家,RCEP 的签署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量的增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使得中国在中美贸易博弈中获得更多主动权。
(五)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RCEP 对东亚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作用。东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贸易联系的不断加强,将会降低东亚各国对美国、欧盟的依赖性。RCEP 的签订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动RCEP 内以人民币为基础的跨境商品交易所建设,强化人民币汇率的作用。其次,中国在东亚地区的积极参与,将促进人民币的真实需求。第三,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基础上,与RCEP 各成员国共建自贸区,加速开放金融市场。
四、RCEP 带来的挑战
(一)RCEP 部分规则相比CPTPP 约束力弱
虽然RCEP 的规定的确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缺乏高标准的法规,例如国有企业、环境和劳工。与RCEP 相比较,CPTPP 包含了30 章节,涵盖范围更广,并且开放程度更高,零关税提高了 95% 以上。另外,RCEP 在贸易开放方面低于CPTPP,其内容也不包括劳工或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农产品配额制度也被保留了下来。
此外,日本等7 个加入RCEP 的国家还加入了 CPTPP,双边下注。一旦RCEP 协定损害了本国利益或者带来的利益低于CPTPP,这些国家很有可能抛弃刚刚签订的较为松散的RCEP。
(二)国内低端制造业将会受到冲击,低端制造业外流,就业岗位减少
当前我国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仍占大部分。但是与东南亚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没有优势,一旦加入RCEP 协定,大量的制造业将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如2015 年微软将诺基亚的手机制造工厂迁往了越南;瑞典的H&M 工厂搬至缅甸。鉴于此,我国从事低端产业的工人要直面东南亚国家的竞争,从事中高端产业的工人要直面日韩企业的竞争,其中必然导致低端制造业的就业机会的外流,加重国内低端制造业的失业率。
(三)进一步加剧中美关系的不确定
美国于2017 年退出了TPP,2018 年CPTPP 正式生效。CPTPP 的标准高于RCEP,并且在对劳工和环境等方面的规定方面对中国具有更严格的要求。假使美国重返,TPP 或CPTPP 的经济体量将赶超RCEP。同时,TPP 或CPTPP 对所有国家持开放的立场,这可能会导致更多国家加入,并进一步遏制和孤立中国。美国重返TPP 将会进一步加剧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
五、中国如何趋利避害
(一)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
RCEP 各成员产业结构差距比较大,日本、韩国等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较完善,而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不够完整。因此中国需要通过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与升级,鼓励企业通过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等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分配的公平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转移,这样才能在东亚市场中站稳脚跟。同时,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对自
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贡献率比较低,产学研分离,企业管理能力普遍较低等原因,严重限制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导致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亟需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早日摆脱技术受限于西方的局面。
(二)争取早日加入CPTPP
从客观上讲,曾经的TPP 规则是美国向全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其大多数规定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是一致的,一小部分要求中国运用智慧来解决,中国在这方面应该有足够的自信。
如果我国加入CPTPP,必须认识到美国政局稳定后很可能重新加入CPTPP。日前,英国公开表露自己愿意并将加入CPTPP,这也取得了各方的赞同与同意。如果英国成功加入,CPTPP 将会成为一个跨区域的协定,更有利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
从长远来看,加入CPTPP 会促使我国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早日与国际多边贸易规则相适应。2021 年9 月16 日,中国正式提出加入CPTPP 的申请,但是能否成功,日本的态度非常关键。
(三)推动RCEP 的落实
2022 年1 月1 日起,RCEP 对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中国、日本、新西兰和澳大利亚10 国正式生效。韩国于2 月1 日生效实施。剩余成员国也将在完成国内批准程序后陆续生效实施。为了加快推动协议的落实,我国应在原产地规则方面,改革国内有关管理制度,并进行相关技术准备,制定具体的原产地管理方法,以确保协定生效并可以执行;着力扩大制造业和其他产业的对外开放,为提高标准和完善规则做好相应的准备;加强与执行协定有关的培训,以帮助企业熟悉协议的内容,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六、结语
RCEP 给我国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但是同时对我国来说也是一场挑战。在迈向贸易自由化的同时,都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思考,利用RCEP 带来的机遇,化解可能面临的挑战,趋利避害,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宇燕. 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J]. 国际经济评论,2019(05):9-19+4.
[2]World Economic Outlook, April 2020: The Great Lockdown[R].IMF, April 2020.
[3] 任芳. 历时八年RCEP 正式签署“超级自贸区”哪带来哪些改变?EB/[OL].2020-11-16. http://finance.cnr. cn/txcj/20201116/t20201116_525330473.shtml.
[4] 邱信丰. 印度制造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问题及成因研究[D]. 云南大学,2015.
[5] 肖琬君, 冼国明.RCEP 发展历程:各方利益博弈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 国际经济合作,2020(02):12-25.
[6] 王瑞领. 印度参与农业多边贸易谈判的政策选择—— 基于政策网络进化理论的分析[J].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9(02):133-151+156-157.
[7] 鞠建东, 兰晓梅.RCEP 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J]. 债券,2020(12):19-22.
[8] 朱菲娜. 中国加快RCEP 生效对接准备[N]. 中国经济时报,2021-02-08(002).
[9] 常静.RCEP 在国际贸易中的分量及中国对策研究[J]. 价格月刊,2022(5).
责编:杨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