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 来源:教育与社科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道德与法治教学,核心素养,落实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8-18 10:30
【摘要】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词汇,是指学生在接受学科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不利于小学生积极地投入课堂活动中,需要引起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重视。如何吸引小学生的参与兴趣,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功能,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深思的课题。
前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给小学生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小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小学生从小树立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自觉遵守规则制度,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落实核心素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理运用知识目标
道德与法治观念是无法通过简单的知识传授完成的,知识只是小学生道德和法治素养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当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时,知识也就变成了空洞、毫无意义的符号。小学生必须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会产生深刻的感悟和体验,主动构建道德和法治观念。
(二)教学具有局限性
教材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不是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全部,在教材以外还有更广阔的知识天地。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因循守旧,认为只要把教材知识传达给小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因而教材写什么就讲什么,教学大纲怎么要求就怎么讲,对教材内容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不会主动地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缺乏必要的延伸和拓展。
(三)缺乏深度
在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占据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的主观意愿为主,没有对小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导致教学活动与小学生的实际相脱节,使小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也不经常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小学生空有理论却无处使用,缺乏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核心素养的培养困难重重。
二、落实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究、质疑和实践,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首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开展学习,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要给小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发散小学生的思维,培育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其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和加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可以编制适合小学生需求的校本教材,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二)积极创设情境教学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开展情境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加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活化,让小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微视频创设情境,将教材内容全面、真实地展示出来,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小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加深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道德品质。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看待事物的角度比较单一,经常会产生片面的看法。为了对小学生进行规范的引导,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自主思考,提高小学生学习的方向性,使小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更加明确,丰富小学生的学习感受。
(三)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在备课环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扩充教学内容,突出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发挥图文结合、动静结合的优势,有助于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将课件上传到班级共享平台,供小学生课后学习和观看,帮助小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深化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向小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搜索引擎和关键词等,让小学生在网上自主探索,拓宽小学生的视野,正确使用网络辅助学习,体现教学改革的特点。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交互式教学,通过交互一体机对小学生进行课堂训练,让小学生在一体机上答题,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让小学生在收获快乐的同时,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引导和教育。
(四)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用贴近小学生真实生活的事例辅助课堂教学,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活跃课堂氛围,不再把道德与法治当成空洞的理论。道德与法治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需要小学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寻生活中的案例,唤起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为了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引导小学生回归生活,参与社会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让小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身边发生的热点问题,从中获取和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源,深化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三、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以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和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帮助小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学习观念,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成就小学生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王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J]. 颂雅风,2020(19):68.
[2] 周相红.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10):169.
[3] 房淑杰.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 文渊(小学版),2019(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