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读书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读书,接触,机会
  • 发布时间:2022-09-03 16:21

  女孩子不要男人送书,只借书——一借一还,两次接触机会。

  ——《围城》里,钱钟书先生如是说。

  我初读时便好奇: 他老人家, 哪来的这个经验?

  又《围城》里, 有人真使过这招。范小姐哄赵辛楣问她借剧本看, 剧本上面有范小姐自己仿作者题的签名求爱。这里面大有道理: 让赵辛楣自觉有个情敌, 好挑动他的斗心。然而这其实还不算厉害。

  对付读书人, 另有一个办法: 比如女孩子问男生借了书, 还回去时, 如果就此还了, 也就完了,没了后续;如果女孩子还书时顺口问:“ 哎, 这书好看, 就是我哪里哪里没读懂, 就是这里这里……”

  开始谈论细节了, 女孩子不用多话, 只用仰慕的眼神看男生, 自能鼓励他高谈阔论下去……

  ——哪位会问我:你怎么知道的?

  答: 我亲眼见我一个好朋友这么中招的。我和另一个朋友还好心提醒他,“ 哎, 我们跟某老师约了要去吃饭”, 一边站起身来, 身在局中的朋友犹且不觉,道:“我一会儿过来!”

  好嘛,我俩只好耸耸肩,走了。

  一借一还, 或者聊起来。如此, 读书能读出人的关系来,就是如此。

  在互联网还不发达、大家还经常见面的时代,尤其如此。

  我小时候, 小学三年级之前吧, 平日里与朋友玩,没怎么见过钱;小孩子之间,以物换物,以书换书。谈不到价格对等, 只是, 比如一本《七龙珠》换一本《圣斗士》,一本《三国演义》连环画换一本《水浒传》连环画。有些做法,很合乎经济学, 比如我曾用几本薄薄的《智取威虎山》连环画,换过一整本《三国演义》——无他, 那时我们都只有八岁, 跟我换书的同学还不太认字, 这种“ 字书” 对他而言使用价值不大,还不如跟我换了连环画,物尽其用呢。

  换到后来, 很容易错杂起来。一本书可能经了五六道手, 原主哪天想起来去讨要时, 就得挨家挨户地问。最后终于找到时, 身后已经跟了一串交易参与人,仿佛蜈蚣;大家纷纷说:“你是用A 书换了我的B 书,先换回来。”“这本C 书是我的!”“ 别急啊, 我先跟D 书的主人换回来!” …… 而换回来的书, 也常不是原来的样子。小孩子们手欠, 保不齐就把杨六郎画成了杨令公,葫芦娃画成了沙和尚。

  2 0 1 0 年我家搬家时,储藏室搜了一堆书出来: 是我小学毕业后就没再读过的连环画。重新看, 有些明显不是我的, 大概是某位同学忘了换回去; 一本《明英烈》封底, 用钢笔歪歪斜斜写着这几个名字:“ 朱元璋、胡大海、常遇春、徐达……”

  他一定是很喜欢明朝开国故事吧。我想。

  上海漕溪路枢纽站旁, 有个地方, 论斤卖书, 自然都是些《男性泌尿卫生护理》《我的漂亮小姨子》之类。我某次路过, 瞥到门口有本书画风不同, 过去蹲下看: 莎翁四悲剧集的英文原版。翻开扉页, 道:“ 吴X X 1 9 9 X 年购于X X 书店。”下面一行小字:“搬家被迫丢弃,望买者珍重。此乃好书。”

  我不知道这位吴先生是怎么回事,只觉得,他的感受,传达给我了。

  我起身买, 老板论斤, 给我称了五元钱,最后还问我:“ 哎, 你都买了, 那跟我说声,这是本什么书?”

  我说:“是四个剧本。这真算卖得很便宜了。”

  老板:“ 哦! 我是看不懂。值钱了在这里也没人买。你买了也好。”

  大概是我高三的时候, 那时有些家庭有了电脑, 但还没普遍推开互联网。我的一个同学有王小波几部小说的t x t 版, 就放进一张3 . 5寸盘里给我。我到家, 打开文件时, 注意到里面的另一个t x t 文档, 名称:“ 张佳玮请一定打开看一看。” 我打开看了, 是那个同学写给隔壁班一个女孩子的情书, 最末写:“ 我觉得我文笔不好,你给我改一改?谢谢!”

  ——这个时代,在亚马逊的书下面分享评论、批注和引用的诸位, 也许无法适应。但这就是我们那一代的,读书者之间的,奇怪但确实的,交流方式。

  这种交流方式图书馆也常见。

  我高中时, 市面上有一套漓江出版社的村上春树集子。先读了《象的失踪》——里面包括了《且听风吟》《1 9 7 3 年的弹子球》等短篇——然后寻思找同社的《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读。找不到。查图书馆记录, 明明是有的, 虽然只有一本:2 0 世纪末2 1 世纪初, 村上春树还没那么红就是了。

  一个月后再去, 有了。借了。回到家读,发现书的封底书皮里,插了张纸。字体很清爽,曰:“真是好书!但还不是村上春树最好的书!读完这本, 一定要读《舞舞舞》! 那才是他最好的书!”

  每个感叹号, 都是用钢笔笔尖画了一弯,然后狠狠一点,力透纸背。

  这大概,是我见过最可爱的村上春树迷了。

  这个夏天, 写论文, 得研究法国画艺摄影史, 去国家图书馆借了大大的一本《L eP i c t o r i a l i s m e e n F r a n c e 》, 是M i c h e lP o i v e r t 先生写的。翻开来, 发现之前借过书的某几位法国先生, 在书上涂抹了不少标点和笔记…… 敢情借这本书的, 都是琢磨这行的,真是彼此心照,看起来也顺。

  这种一茬又一茬的传递, 大概也就是借书的乐趣, 颇有点“ 上一届学长的笔记, 学妹你也拿去看吧”的味道。(秋水长天摘自“豆瓣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