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性質派錢政策不宜成為萬試萬靈的止痛劑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止痛劑,改善,生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9-12 18:32
8 月4 日,澳門中華總商會向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呈交 “第二個百億”抗疫經援措施意見及建議,當中向外勞發放三千元消費卡建議,引起非常大社會爭議性,且都是批評為主。一個看似出於善待外僱之意的建議,不期然卻遇上極大的民意反彈,事件本身足以令很多人陷入思考:摸清社會輿論動向有多麼重要。要知道,忠實地把握輿情脈絡,才能看到真實的民心民意所在。
澳門是一個面向內地及世界各國開放的多元化城市,在疫情發生前,來自國內海外近二十萬外僱在澳工作,而截至今年六月底,澳門仍有外僱逾16 萬2 千多名,若政府接受中華總商會建議向全澳外僱派發消費券,在當下澳門的經濟環璄之下,算是一筆鉅款,就算立法會通過,社會輿論團體不容易應付,這是其一。其二,政府曾經有數據反映十萬外僱選擇在澳門工作、珠海居住,並非真正受澳門疫情影響生活問題,而飲食酒店行業外僱更是享用公司飯膳,甚至部份人兼做代貨生意回珠海套現生活費,令人質疑何來要派三千元消費卡改善生活的必要性。
其三,是至為重要的,澳門旅遊博彩業經過二十年快速發展,為數以十萬計外僱提供了賺取更高收入以改善自身生活的機會,然而,疫下三年來,由於各種不可抗拒的因素,大批居民停工或無法搵到工作,最新一期失業率升至5.4%,社會上對外僱太多搶本地人工作的怨言日益加深。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任何團體提出關愛外地僱員發放消費卡以增強共同抗疫信心,得不到支持,是必然的。如社交平台出現大量留言質疑中華總商會建議的理據何在。在這個非常時期之下,商會及僱主要主動化解本地人與外僱之間衍生的矛盾,比如減少聘請外僱,把職位留給本地人,而非建議政府動用公帑幫助外僱這種曲線思維。
其四,在當下,各行各業不論大企小企都在等待政府開倉救濟,若把逾十六萬外僱納入派錢行列,當普惠性質派錢措施成為常態政策,下一輪會自動成為受益者。不難以理解,隨社會輿論焦點熱化,進一步加深本澳市民對外僱的不满情緒,換句話說,是在為本澳社會分化為本地居民和外僱之間的矛盾火上加油。好在事件數日後得到轉機,行政長官8 月9 日列席立法會澄清:外勞可獲發三千元只是社團建議,社團的意見不代表政府的立場。行政長官的表態如一言九鼎,為事件劃下終止號令。
其五,從社會輿論來看,絶大多數的市民對外僱是友善的和中肯的,並非盲目的為了反對而反對商會的援助建議,反而支持商會出錢出力幫助外僱的大有人在。建議商會和企業僱主若體恤外僱生活壓力,大可以其他更加貼身的方式援助,例如:提供公司車接送他們往返關閘; 動員企業提供員工住宿舍; 動員企業提供午膳津貼;此外,現時內地僱員按月支付三百至四百不等的勞務費給勞務職業轉介公司,這筆錢一年下來也要三四千元,尤其是很多僱員並非經勞務公司轉介工作機會也要搵一家職介公司支付勞務費。商會可否從中協調以作減免,若成事,絶對是一項對內地僱員的善事。
上月7 月22 日李偉農司長表示,特區政府在3 年抗疫中動用了儲備1,678 億澳門元,“公帑不會用不完,要好好用這筆錢,今次兩個百億元是支持社會,但疫情不會是最後一次,大家要諗吓我哋仲有幾多個兩百億元?”筆者認為,當動用財政儲備成常態,坐吃山空必成近憂。當下,普惠性質派錢政策看似行之有效,但也要派得合情合理,更不應該視之為一劑萬試萬靈的止痛劑,須知用錯了方子,還會衍生出其他的問題,當全民派錢上了癮,一旦不派或者派得少了,政府就得理當挨駡,這樣的社會現象正常嗎?
(澳門/ 郝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