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汉字看成一个人,那么他的童年是怎样的形象呢?
没有婴儿期的懵懵懂懂,也不像成年期那样端庄持重。稚气未全脱,气象已初现:已非蒙昧,但仍保有童真;已有规矩,但仍流露顽皮;已显不凡,但仍可亲可近……这是怎样可爱的小朋友啊!
没错,我要说的正是甲骨文。
如图画般美好
甲骨文,一种来自三千多年前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这些文字,孔子没见过,司马迁没见过,许慎没见过,段玉裁也没见过……我们何其有幸,可以如此近距离地观察他、接触他,凝视他的样子,感受他的温度,捕捉他的气息。很多时候,甲骨文就像孩子们信笔描绘出来的一幅幅图画。请看这个 (中)字,像不像迎风飞扬的飘带?再看这个 (象)字,像不像扬起长鼻的大象?
如大树般扎根
在欣赏甲骨文时,我们时常惊叹于古人蓬勃的想象力和强大的概括能力。如此复杂多变的世界,就这样被几根线条组成的文字简单勾勒出来。更令我们感动的是,从这些朴素的笔画之中,我们已然看到了现代汉字的萌芽。
甲骨文和现代汉字的这种“亲缘关系”不证自明——甲骨文的破译比埃及圣书字的破译相对简单,即使我们不去刻意学习,也可以辨认出甲骨文中的一些简单的字形。我们的文明像一棵古老的大树,甲骨文则是深埋进土壤里的树根,与脚下的大地紧密相连。
与书法相伴相生
或许从汉字诞生的那一刻起,书法就同时伴生了。甲骨文书法虽整体看来略显稚嫩,但确已具备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是中国书法现能追溯到的最早的、最可靠的源头。
许多甲骨片上刻写的既是成熟的文字,又是“高水平”的书法作品。而这种“高水平”,源于其烂漫古拙的独特气质。
具体说来,用笔(刀)上,甲骨文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富有立体感;结字上,甲骨文方圆结合、开合揖让、稚拙生动;章法上,甲骨卜辞文字大小错落有致、行气贯串、大小相依、左右相应、前后呼应,字数多者茂密紧凑,字数少者疏朗空灵,古朴而浪漫。
正如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指出的那样:“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或许正因如此,甲骨文的书法艺术价值一向为学界、书法界所看重。当代很多著名的书法家都注重从甲骨文中汲取营养。有意提高自己书法水平的小伙伴,也不妨写写甲骨文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