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国际传播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来源:对外传播
  • 关键字:地方国际传播,中国故事,新路径
  • 发布时间:2022-09-26 20:24

  【内容提要】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地方国际传播也经历了从仰视到平视、从证明到交流的转变。这标志着国际传播能力的增强,更象征着国际话语权的全面提升。地方国际传播应注重把握好基调,提高政治站位,发挥本土优势,促进人文融合,推进精准直播,关注国际热点,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地方形象。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传播也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①在这个新时代里,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并行,演化出更为复杂的博弈逻辑,每个国家所扮演的角色不再仅仅由国家实力决定,还需叠加该国国际传播平台的影响力。以小见大、以点及面,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地方国际传播工作尤为重要。

  提高政治站位,创新对外话语体系贡献地方智慧

  对外话语是一个国家面向世界的自我陈述。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不是一种被外在赋予中国特殊性的既定话语体系,而是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孕育而生的、自主建构的话语体系。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②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之际,福建推特页面建立“跟着总书记游福建”专题,内容包括:“习近平与福建的‘茶之缘’”“跟着总书记长见识丨福建之行第一天:生态—产业—文化自信”等。网友尤其是海外闽籍华人纷纷积极点赞踊跃留言。

  在“中国有约•遇见福建”2021年国际媒体主题采访活动中,采访团深入福州、宁德、南平、泉州等地实地探访,对福建脱贫攻坚、生态建设、美丽乡村、文化保护等方面发展成就进行采访报道并向海外传播,积极讲好中国故事、福建故事。据统计,“中国有约”主题报道和社交话题在境内外媒体和社交平台总发稿量达700余篇,全球传播总量达1.55亿人次,多篇稿件被美联社、洛杉矶邮报等全球150多家主流媒体转载转引,覆盖海外超过2亿受众。③

  通过邀请驻华使节“沉浸式”走访,展示福建正面形象。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织来自亚洲、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13个国家驻华使节赴福建省参访。驻华使节走进宁德、武夷山、龙岩等地,与村民们交流时称赞中国扶贫和生态保护成就。来自土耳其的阿拉丁表示“希望全世界都能看到福州”;来自伊朗的哈姆德感叹“绿色是福建的底色,福建就像是天堂”。

  福建国际传播平台聚焦乡村振兴,对外展现福建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生态富民之路。围绕林下经济、生态茶园、海洋渔业等特色产业进行宣传,对外展示福建绿色发展理念助力乡村环境改善,带动农民增收。帖文收获网友留言:“泉港就在我们惠安县。”“勤劳的渔民。”“枇杷丰收的季节,点点喜悦萦绕心头。”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福建国际传播平台正面宣传福建抗疫成果,积极报道福建疫情防控举措、暖心抗疫故事、防护措施科普知识、台湾同胞助力福建抗疫等内容。包括“福建战疫军医夫妻在武汉不期而遇!这一幕又暖又甜”等。收到一名台湾网友的留言:“这次疫情展现出了中国危机处理的强大能力与有条不紊的积极动员,以及国人慷慨赴‘疫’的大爱之心。”

  面临新形势,既要在世界语境中创新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又要将中国思想和智慧以对方可理解的方式传达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深层次的中外交流。地方国际传播需大力提高政治站位,为创新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贡献地方力量和地方智慧。

  发挥本土优势,讲好中国地方故事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关键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是当今世界最为丰富多彩的人类发展故事。应让更多中国故事成为世界熟知的时代故事,进一步展现直观形象、加深感性印象,并揭示故事背后的价值理念,让中国价值赢得世界尊重。要讲好中国地方故事,亟需传播好地方声音。中国每个地市都有独特的人文背景和乡土风情,而在这一片片土地上奋斗的人们就是地方国际传播故事的生动素材。我们要走近新时代中国地方故事,更好提炼时代内涵,廓清叙述逻辑,创新表达载体,让世界一同领略中国地方新风采。

  例如,江苏国际传播平台注重讲好地方故事。江苏官方脸书、推特平台在页面设置#JiangsuStories专题,将平实的语言与纪实的图片结合,在有限的篇幅里讲述了当地一个个有趣、温馨、励志的人物故事:有的记录积极生活的残疾人、温暖寒冬的捐衣志愿者、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还有的记录了普通家庭的一日三餐、青年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天真稚子的伟大梦想、消防员与搜救犬守望相助……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碎片化故事却拼凑出了一幅完整的、饱含情感的江苏生活众生图。

  地方国际传播还可以从小切口出发把故事讲透、讲深。福建作为离台湾最近的大陆省份,福建国际传播平台注重讲述在闽台胞在文化、创业、民生、教育等方面的故事,讲好故事的同时还能维系闽台情感纽带。福建脸书、推特平台开设#两岸资讯#专题,编发包括台湾青年来福建寻根谒祖、首批72名台胞入住福州公租房、台湾女博士在平潭传递台式早教、退休台胞扎根平潭延续棒球“少年梦”、“登陆”台农与花相伴20载、在闽台胞吴家莹十余年读了7个研究生、台青“登陆”种火龙果助力乡村振兴和东西部协作等精彩故事,相关帖文下收获不少思乡情切、渴望祖国统一的留言。

  促进人文融合,挖掘地方多元文化精髓

  坚定文化自信,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深入研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④

  地方国际传播应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精髓,结合时代要求和对外传播趋势,运用平实朴素的视角阐释和展现各地多元文化特色,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同时提升地方国际传播自身话语权的层次与水平。

  2021年7月16日至31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建省福州市成功举办。期间,福州官方国际传播平台与中国日报全媒体平台联动发声,从多视角、多维度发布世界遗产大会相关文章,增加福州文化遗产的曝光度,提升中国世遗形象的国际传播影响力。福州官方国际传播平台发布的世遗相关帖文获得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阿塞拜疆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意大利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比利时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文化遗产法教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Audrey Azoulay)、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主任欧敏行(Marielza Oliveira)等众多知名人士的关注互动。此外,为了进一步推动福州文化遗产走向世界,福州官方国际传播平台借此次大会契机开设“闽都文化”专题,聚焦非遗传统技艺、历史文化街区、古代遗址、建筑文物、民俗文化等方面,对外传播福州地方文化闪光点。

  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还应注重提高活跃度、加强互动性。例如,福州官方国际传播平台定期策划互动帖文,包括投票、问答、选择等灵活的互动方式,辅以活泼生动的语言带领海外网友了解闽都文化。福州脸书、推特平台发布“绝美!藏在福州古厝的‘万花筒世界’”帖文,展示福州各建筑的藻井图片,通过设置互动问答的形式,让网友从这些建筑构件中了解福州古建筑的美。

  推进精准直播,增强国际表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近年来,直播平台已经发展成为集娱乐短视频、直播带货、线上社交、政务新媒体为一体的平台媒体,平台的超时空属性和实时互动性构建着大众“不在场”状态下的感官体验与日常生活实践,使用户的虚拟在场体验与远方的世界相连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网络直播很好地承接了不便出门的人们对在线工作、消费娱乐、教育学习、远程问诊等方面的诉求,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网络直播丰富的视听信息带来的参与感、全记录、交互性特点使其大受欢迎。地方国际传播应乘东风之势,积极利用直播形式,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2022年1月25日,中国日报社全媒体平台联合福建省级官方国际传播平台和海外社交平台账号矩阵推出“寻找福州坊巷里的福文化”海外英文直播活动,总传播量达141.2万人次,互动量超2.5万人次,国际传播效果显著。本次直播画面真实、画风活泼、内容丰富,粉丝和主持人沉浸式体验三坊七巷里一系列当地传统“福”文化活动,全程展示“福”文化产品,包括福伞、福字寿山石雕、福字年糕等,这些都是直播中包含的产品元素。即时发表体验感受。中国文化(文旅部海外官方账号)、海峡青年等脸书账号同步转发了直播帖文,同时组织海博TV、东南网、新浪福建等平台同步全网推广,累计传播量超500万人次。

  如果地方国际传播平台能与电商购物平台达成合作,将直播中的产品信息,如二维码、链接,同步展示在直播页面,可有效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关注国际热点,借力打力实现“弯道超车”

  地方国际传播应关注国际热点,抓准时机,借力外国平台,主动“借筒发声”,利用热点效应进一步推动中国地方声音传得开、传得远,实现“弯道超车”。

  例如,2021年3月,“新疆棉花事件”将新疆推至国际舆论的焦点,成为西方媒体以及不明真相群众的众矢之的。对此,新疆脸书、推特第一时间正面发声,持续发布新疆棉花场工作情况的视频与图片,包括棉花的播种、采摘、运输以及最终成为商品的过程。同时,“中国日报”脸书、推特发布视频,通过采访新疆棉农,带动网友跟随镜头走进当地棉农的真实生活,并邀请技术人员介绍自动驾驶播种机、新型采棉机的工作原理,从而验证新疆的棉花种植产业已实现较高规模的机械化,“强迫性体力劳动”的指控不攻自破。

  对外传播国际热点话题,主动发声增强地方在国际传播平台的曝光度。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北京冬奥话题引爆国内外社交媒体,尤其是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更是因其憨态可掬、呆萌可爱的形象而迅速走红网络成为“顶流”,可谓“一墩难求”。福建省级官方国际传播平台联合福州官方国际传播平台聚焦冬奥会上的福建元素,发布“冬奥会火炬传递在京举行,安踏助力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福建德化制造陶瓷类‘冰墩墩’亮相”“福安女生设计作品入选冬奥会颁奖服装”“冬奥中的‘福州智造’氨液分离器”“冬奥会唯一使用的大型表面消杀设备来自福建”等文章,收获大量网友留言,通过对外宣传“福建制造”深度参与北京冬奥的方方面面,让世界了解“福建制造”的科技力量,进一步提升在国际传播平台的曝光度和关注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