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凡是一个班级群体,都有优中差生,找出差生差的原因,差生是可以转化的。
差生差的原因有如下一些: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课堂教学形式兴趣不浓,信心、毅力不足,智商不如一般同学,教师对差生要进行全面了解,发现他们各自差的主要原因。如有一人是对数学的重要认识不足,但智商不差,只要解决了认识问题成绩会很快上升。又如有一个对数学重要性认识深刻,对数学有兴趣,但智力稍差,学习方法有缺陷。又如还有一个,是因几个月前大病一场,耽误了一个月的功课,知识掉了队,影响了对新知识的学习,于是信心不足。针对以上各种原因,应因人而异地进行不同方式的转化工作。
例一,上面第一种情况,老师把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作为突破口,只要认识提高了,信心毅力随之增强,学习方法会得到改进,对数学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差生是受到了知识无用论影响。于是教师找来了一位村干部。以现身说法开导学生。他说自己原是个回乡青年,因助人为乐被村民赞为热心为群众的人,选他当村里的会计。但虽然自己是初中毕业生,数学知识应完全够用。但他读书时却偏科不爱好数学。很多知识模糊不清 “学到用时方恨少”,当会计被自己放弃了,后来被选为村长,这下不用那么多的数学知识了。谁知现在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代的村长那么简单。要改村子面貌,就要修好路。资金筹集、计划、找人设计,自己也要有大概掌握,一大摊子事都要计划、盘算。数学知识浅了也不行。一席话给这类认识不足的差生以很大的启发。
例二,针对那么智力稍差学习方法有缺陷的学生,就抓住他对数学认识深刻有兴趣的势头,因势利导,从改进学习方法入手,这位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这样的。他课前没有预习功课,上课思维跟不上老师讲课的思路,像腾云驾雾,凭死记结论做题。若题型典型无变化,则能套上公式解出。若题型稍有改变,就套用不上公式了。这是对理论之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的。再审视自己的授课呢?并非搞应试教育的满堂灌、注入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但对这类差生却启而不发,深研原因,是差生的方法需要改进。要求差生必须进行课前预习,教会预习方法,即自己看课本,看不懂的做上符号,试做课后习题,习题结果有的可以根据检验判定其正误,有的结果不能判定。不能判定的也做好符号,这些差生的预习情况是,看课本理论都有不少障碍,原因是前面已学知识未掌握牢固,接收新知识受阻。但预习暴露了知识的缺漏。在理学教学中,差生预习过了上课有重点、难点,便于集中精力多思。易于弄懂理论。这样课堂教学中,这些差生就不会完全启而不发了。
例三,针对第三类差生,即因患重病耽误了功课而赶不上进度的状况。老师以补救缺失知识为突破口,给学生鼓劲打气,每日放学后用一小时复习旧知识,补学缺失的知识。从缺课那部分起,依次进行补学每人瞬息万变听理论都弄懂,每个课后练习的每一道题都做完,作业由老师批改后,把错题一一纠正,并弄懂做错的原因。最后再把首次做错的题收集起来,形成错题集。对错题集的错题反复研究,它涉及到什么理论。除了方法,还要进行毅力训练,有了好的方法,若无顽强毅力也完不成任务。别人放学回家自己还在教室补课。这就要有打算,更要有毅力,只要长期坚持就是胜利。这位学生经过这个补课过程,弄懂了所有的知识点,解题一技巧更娴熟了。在期中考试,一跃成了中等生。
例四,还有一种差等生,他们是特差生,属于智商低下者,但又比那些特殊学校的特殊低智商要强得多。对这类差生不能弃视,不能抛弃。怎样转化,能转成中等生吗?不可能,只能转成一般差学生。据了解,他们的家长并不希望他们会在知识上学得一样的水平,只希望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主要是学得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有爱祖国爱人民,有道德的人。对这类差生应因材施教。大大降低学习目标要求。老师便叫他到办公室,先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要求,教师同意从 “+-×÷”入手。不管别人怎么学习,他们只在这个领域反复练兵,这叫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实践证明,这招奏效了,在期末考试,这个每次考试得30 分的特差生一跃而及格了。
例五,从精神上鼓励。差生参与班级活动,形式多样,但若措施妥当,则会受到鼓励,如果措施不当,则兴趣受到挫折,一般老师都喜欢白天鹅而不喜欢丑小鸭。而坚持素质教育理念的教师则对差生特点重视,让丑小鸭也快乐。措施是:(1)经常召集差生单独谈心,让他们谈自己的想法。这样他们会感受到自己没被老师抛弃。“亲其师信其道”,差生们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必须尽最大努力。以此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2)帮助他们整理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互相交流,让他们在学习方法上取长补短。如有的有善于做式子题,有的善于做应用题,就让他们交流方法,这样把差生带入了团结协作的情境之中,受其思想感染而提高协作意识。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3)标准不搞一刀切,根据他们各自的情况,制定适当的学习要求。不能以一样的标准要求差生,这就是因材确定标准。这样他们感觉到跳一跳,摘得到便有了信心。竞赛常常是让优生显长,让丑小鸭出丑的时候,他们在统一标准的考试中,毫无胜算,每次都是最低分数层,灰头土脸,所以会产生破罐破摔,得过且过的想法。鉴于这点应进行考试竞赛方式改进,搞因材竞赛,即考试题专给差生出一套试题,让他们在这一层次各显神通。也让他们有胜有败,而非每次必败的状态。这样,他们胜有成功感,败有不灰心的心态。这样就会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总之,转化差生,首先要找准原因。然后要对症下药,再是关爱差生,给以方法指导与毅力培养,就有可能转化差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