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探微
- 来源:《少男少女》月未版(教育管理)杂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初三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14 14:33
张军霞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实验中学,广州510000)
摘要: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关系到学生中考应试能力和语文整体素养的培养,是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论题。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三语文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总结出提高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做法:重构内容,整合优化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善于勾连“这篇”与“那些篇”,由点到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重归因分析,对症下药,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三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如今,应试语文依然是很多语文教师的最终选择,尤其是初三毕业班,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更是教学的核心目标。但是,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味想着应试教学,而不从整体上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事实证明,要想既不耽误学生的中考成绩,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下面,笔者仅就提高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重构内容,整合优化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又不浪费太多的教学时间,语文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优化。
例如诗歌教学,可以把九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下册两个单元的诗歌以及九年级上册附录资料《怎样读诗》这部分内容整合起来一起学习。笔者常在教学现代诗歌之前指导学生阅读并学习《怎样读诗》这部分内容,让学生从中了解和掌握一些读现代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以九年级上册的《沁园春·雪》为例进行学习。然后让学生选读剩下的内容,选定一两篇进行赏析评论,同时指导学生贯穿一些诗句、语段或整篇进行仿写练习。最后,为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笔者利用一节课开展诗歌读书会展示活动,主要进行“挚爱诗歌朗诵”和“原创诗歌朗诵”两项活动。学生可以在教材中或教材之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现代诗来诵读。之所以开展这项活动,是因为笔者认为教师不必对现代诗歌进行过多的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内容,领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深化对诗歌语言的理解、感悟与积累运用,从而提高对诗歌的整体鉴赏能力。
诗人舒婷在听完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分析她的《致橡树》后曾说:“老师的讲解像一把手术刀,把我的诗歌弄得支离破碎”,“把我剁成肉酱,包成了各种各样的饺子,喂给了学生”。她的话告诫教师:过多地讲解诗歌内容,既耗时,又无效,不仅损坏诗歌整体的美感,而且会扼杀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事实上,通过这阶段的学习,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进行了不少仿写练习,也积累了一些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又比如小说单元,也是可以进行整合优化的。九年级上册附录部分还有一篇《谈谈小说》的学习资料,教师也可加以利用。学习它可以了解什么是小说、小说的分类和小说的三要素等知识。这既能让学生对小说的基本知识进行系统回顾,也能进一步帮助和指导他们的具体学习。
例如,同为鲁迅作品的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故乡》与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孔乙己》可以整合在一起学习。虽然这两篇小说所反映的主题思想不同,但是作者在这两篇小说中运用的表述方式和人物描写手法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正是进行整合学习的重要依据。首先,两篇小说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两篇小说中的“我”与作者本人非常接近,既写出了小说中主人公的悲哀,也写出了“我”的哀痛和思考。其次,这两篇小说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故乡》这篇小说通过对两个不同时期的闰土形象的外貌和神态等进行对比描写,深刻反映了旧社会的封建制度对底层老百姓的摧残; 《孔乙己》这篇小说作者对孔乙己两次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进行对比描写,尤其是对孔乙己前后的外貌进行对比描写,令人窥见了孔乙己人生历程的变化及其悲剧命运,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社会的控诉和反抗。
通过这样的整合对比阅读,不但能够让学生加深对鲁迅作品的认识,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说的写作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二、善于勾连“这篇”与“那些篇”,由点到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三语文教学,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教师都要有宏观的意识,要善于用新知识勾连旧知识,由一个知识点勾连出一连串相关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板块,使得他们的能力在积累中不断提升。
例如,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那树》一文的主题与初一、初二学过的课文《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喂,出来》等相似,勾连这些篇章,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建支架,让新的知识变得熟悉和亲切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确定新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前重点学过的,不需要再反复讲。比如《那树》采用托物言志和通篇拟人的写法要讲,但因为这一类文章学生以前学过不少,就没必要再作为重点和难点来讲,反而更应该重视对文章语言的评析或是挖掘文章的深刻主题。
又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李白的《月下独酌》时,根据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 年),当时李白在长安,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自然就能够勾连起初二学过的《行路难(其一)》。《行路难(其一)》写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当时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本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其内心是愤懑茫然的。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心境是相似的。此外, 《月下独酌》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于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这与《行路难(其一)》中作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心境茫然抑郁———渴望再次得到朝廷重用——— 深感仕途艰难,痛苦彷徨———坚定信念,乐观豪迈)也是相似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由“这篇”勾连 “那些篇”,学会由点到面串联知识,形成系统,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中考应试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注重归因分析,对症下药,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归因理论主张从行为结果入手探索行为的原因。在初三的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反复出现的失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找到答题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古诗默写中,学生经常在同一个地方反复出现错别字。对此,教师如果能够与学生一起分析找到出错的原因,再“对症下药”的话,问题往往能够迎刃而解。通过积累和研究发现,学生古诗默写最容易犯的是“同音替代”和“形近混淆”这两个错误。出现这两个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识记前没有透彻理解诗句的具体含义。解决这两个失误的办法是,一定要从字源溯义,即要让学生透彻理解易错字的含义。
又比如在现代文阅读复习训练中,过多地进行题海训练,只会让学生疲于应对,收效甚微。例如,最近两年广州中考的应用文阅读,采用非连续性文本形式,阅读的信息量明显增加,学生做选择题的出错率也明显提高。经过分析发现,造成学生答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审题不认真、查找答案没耐心或信心不足。据此,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方法指导:首先,审清题干意思,弄清出题者问什么;其次,弄清选项意思,并在原文中逐一对应甄别;最后找到选项在原文对应的句段,仔细甄别,确定答案。针对学生做选择题出现的紧张心理,教师应教给学生心理暗示的方法和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以足够的耐心回到文章和材料中寻找最佳答案。反复的实践让学生明白,耐心地阅读和查找是可以甄别出正确答案的。
以上只是关于提高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浅见,实际上,在初三语文教学上,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地方,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够有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望菊,周华章.把握学情遵循规律有效训练———谈谈中考古诗文默写复习备考的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5(20).
[2]张宝华.注重归因分析,提高复习效果———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的一次小实验[J].语文月刊,2014(06).
[3]秦峰.例谈毕业年级语文教材的优化使用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4).
[4]张秋玲,王彤彦,张萍萍.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