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意义和运用

  李培伟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冯马小学,广州510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加之近年来教学观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授课方式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提升学习积极性,促进自主学习。品德与社会是道德教育在课程上的体现,其落脚点在实践本身。因此,注重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将会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文章分析了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意义及其在当前课堂上的应用,希望对小学品德教师把握体验式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体验式教学;意义;应用策略

  体验式教学是在教学观向学生转变的大趋势下确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将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利于小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所学的课堂内容,并且将道德情感更好地内化于心,并将其转化为道德实践,以多样的活动形式丰富小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和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创设实际生活中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情景,力求重现场景、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自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塑成情感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化,不仅关心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客观知识和技能,更关心学生经由课堂和教学衍生出的个体的真正的价值和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科学地创设有益于学生内化学习内容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体验和经历中加深理解。体验式教学使得师生关系由传播和接受转向平等交流,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则是“平等中的首席”。

  二、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意义

  (一) 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收获更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体验式教学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从教师角度来讲,体验式教学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教师走出传统课堂的误区。许多学校对小学品德课程并不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并不感兴趣,且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堂十分枯燥乏味。事实上,四十分钟平平无奇的说教无法达到良好的品德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合理运用素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学。小学生的年纪还小,掌握的知识也较少,单单凭借教师在课堂传递的知识并不能最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力求将课本上的知识还原到实际生活中来。学生通过真实生活中的体验,不仅将课本上的客观知识更好地内化于心,还会收获一些课堂之外的经验。比如在学习消费行为时,课堂上可以模拟创设便利店让学生来购买一些东西,在购买过程中,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如何合理地消费,还有诸如如何与售货员等社会成员交流,这无意中锻炼了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体验式教学由于形式新颖,更完美地结合了小学生的兴趣点,更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也更容易引导他们的参与,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有益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信念,这与近年来学生主体观的转向也是契合的,正是践行了生本理念。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中应用体验式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社会道德行为方面的主动性,因为道德素质的提高本就依赖于个体的自主学习和践行。

  (三) 促进学生对情感的认知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格,也有利于学生对社会进行进一步理解。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他们可以切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再受到教师意志的支配,认真对知识进行学习,并在脑海中形成新的理解与感悟。同时,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与品德及社会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并为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打下基础。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互动,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情感的认知,这种早期情感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日后的道德教育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恰当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增进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比如,在讲社会责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学生在扮演过程中将会更实际地感受到责任的重要性,同时也会明白父母、教师等社会角色与自己之间的情感联系。这会促进学生对情感的认知。

  三、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

  (一) 情景式体验教学

  小学生年纪尚小,心理发展机制还不尽成熟,他们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主要依靠直观感知对知识进行理解、对事物进行认识。小学生拥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十分感兴趣。小学品德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在符合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体验式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或场景当作情境材料,适当添加趣味性因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比如在讲《我国的地形地貌》时,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内容知识,并让学生对本地的地形地貌进行讨论和辨析,做到学以致用。

  (二) 问题式体验教学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学习是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并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更加注重完成教学内容,而忽略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师应该适当运用问题体验式教学方式,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特点与接受能力,结合其智力水平与兴趣爱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情境,使学生运用其所掌握的知识与生活中累积的经验对问题进行解答。比如在学习《我的好朋友》时可以问学生“你的好朋友是谁?” “你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这些问题,通过一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三) 倡导知行统一

  传统的课堂倾向于说教,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讲知道并不代表可以指导行动,因此,教师在传授思想意识的同时,更应该指导学生深入实践,做到知行统一。比如在讲《做诚实的好孩子》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诚实的,哪些是不诚实的,应该如何改正。

  (四) 开展多样化的互动活动

  实践体验是体验式教学的精髓,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互动活动,比如小组合作、主题演讲、社会实践等。在进行《秋天的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四人一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组内成员积极讨论,共同制作出一幅画。同学们争相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其他人的想法进行补充与完善,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下,各个小组都制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秋天之画。教师鼓励各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师生展示其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的作品。随后,教师让学生对其他组的作品进行点评,对学生进行鼓励,为学生讲解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并对活动进行总结。比如在学习《节约用纸》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些相关的新闻视频,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不节约用纸的后果,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体验式教学结合了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认知发展、身心发展特点,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将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品德课堂,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亲社会性行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