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摄影经历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青少年时期。那时我的摄影更多是出于好奇,只限于小伙伴之间的合影,以及在自建的暗房中冲洗放大照片。真正热爱摄影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我被国家派驻到国外大使馆和公司工作,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各国旅行,我开始进一步认真研习摄影。
回顾自己30多年的摄影历程,大概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我热衷于参加一些摄影比赛,在专业摄影报刊上发表作品。我的拍摄题材大多集中在表现河流山川的自然风光摄影上,注重运用摄影技巧去表现大自然的美。
在第二阶段,我的摄影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开始意识到纪实摄影的重要性——去观察拍摄社会中的人和事件,去和人互动交流,从而揭示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这也让我意识到摄影不能只追求简单的唯美画面效果,而是要注重图片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在第三阶段,我的摄影观念有了进一步的延伸。我感到纪实摄影不仅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还应该成为繁荣文化事业的工具。随着国家日益繁荣富强,摄影师应该有所担当,一个优秀摄影师仅具备拍好照片的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我所拥有的资源,把摄影融入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舞台上。
1980年,我在中国驻巴西大使馆工作,曾任外交官,后几十年一直在驻外机构任职工作。在巴西工作生活的这些年,我拍摄了《二十年见证中巴友谊一带一路上的金砖合作》《马背上的牛仔》《足球王国——巴西》等摄影专题,反映了我20多年来在巴西所见、所拍普通百姓生活中的细节以及中巴日益增进相互了解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摄影创作之外,因为有中国驻巴西外交官和从事外经贸工作的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社交资源,加上熟悉多国语言,这些年我还积极参与中巴文化交流,策划实施若干个文化交流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不断加深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解,更加明晰了自己的摄影发展方向。比如,2015年,我辅助著名巴西摄影家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在上海策划了大型展览“创世纪”,协调安排萨尔加多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组织的丽水国际摄影节讲座和国际摄影研讨会。2017年,经过努力取得巴西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我协助《中国日报》策划了百名摄影师聚焦巴西项目的顺利实施,邀请了中国专业摄影师前往巴西多地采访拍摄,策划了中巴摄影师的交流合作,并出版了相关摄影画册,两国摄影师以不同的视角和观念展现了各自认知的巴西。该画册内容不仅在中国各大学巡展,还被配送到巴西各大学和图书馆,大大促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2017年我代表里约热内卢国际摄影节机构与北京国际摄影周签订了巴西与北京互相举办摄影展交流的合作协议,策划了中巴百年第一街合作项目“北京王府井大街—里约热内卢科帕卡帕纳大街”, 展览分别在里约热内卢摄影节和北京国际摄影周落地展出,展览呈现了这两条大街百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影像的力量。
今后的工作任重道远,我将砥砺前行,认真履行一个摄影师应尽的职责,讲好中国故事,争取成为更加出色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王卫光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技术装备与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巴西纪实摄影及巴西和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题材的摄影作品创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