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更加富有韧性的中韩日区域纺织供应链体系

  • 来源:中国纺织
  • 关键字:供应链,体系,纺织
  • 发布时间:2023-11-10 16:08

  文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在新冠疫情冲击反复的三年多时间里,跨国交流往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但中国纺织行业坚持开放发展、融入全球的初心从未动摇。

  中国纺织业融入全球,保障全球供应链平稳运行

  中国纺织行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融入全球纺织产业体系、全力保障和支撑全球纺织供应链平稳运行的过程。

  首先,中国纺织制造能力建设,是全球纺织供给体系稳定的强大基础。

  本世纪以来,中国纺织工业不断完善现代制造体系,提升先进制造水平,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稳步扩大优质供给能力,是全球纺织供应链的最稳定输出端。

  从2000年到2022年,中国纤维加工量从1360万吨增加到6000多万吨。依托纺织供给体系和效率优势,中国纺织工业全面满足了内需市场每年约3600万吨的纤维消费需求;2000~2021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从当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5公斤提高到25公斤多,现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21年,中国向中国以外的世界市场提供了人均约3.8公斤的纺织产品,从2000年到2021年,全世界人均消费量从9.2公斤增加到15.2公斤,中国纺织工业对增量的供给贡献率为83%。2020~2022年,在全球纺织供应链受到疫情冲击运转不畅的情况下,中国纺织行业连续三年实现出口额正增长,对这三年来全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增长贡献率达到51.7%。

  即使是在2020~2022年,在全球纺织供应链受到疫情冲击运转不畅的情况下,中国纺织行业连续三年实现出口额正增长,对这三年来全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增长贡献率达到51.7%。

  其次,中国纺织全产业体系结构升级,丰富全球终端市场纺织产品供应。

  中国纺织行业坚持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积极挖掘、培育新增长点,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终端行业不断实现创新突破,不仅带动了自身产业链升级,也丰富了全球终端市场供给,为全球市场提供消费者福利。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纺织行业出口总额中有68.6%为服装,到2023年上半年,服装出口额占比下降到52.4%,出口品类更加丰富。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在本世纪以来实现了从全品类“大家纺”到美好生活“大家居”的路径升级,2022年出口金额为460.5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6.4倍。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品自主研发制造水平大幅提升,应用领域日趋广泛,2022年出口额为441.5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26.1倍。服装行业出口品类更趋丰富多元,制造品质和设计水平显著提升,正在全面从OEM向ODM加快升级转型。

  第三,中国纺织产业加快国际化发展,支持全球供应链布局调整升级。

  近年来,全球纺织产业链逐渐向中国以外的广大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加重布局,中国纺织行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化发展加快推进,有力支持了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和供应链升级。中国纺织产业链为广大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承接发展纺织工业提供了丰富、充足、适宜的产业链配套支持。比如中国的面料、化纤和纺织机械近年来出口均呈增长趋势,且主要出口目的地为印度、越南、孟加拉国、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

  中国纺织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和推动了全球纺织供应链的布局优化,海外的投资存量过百亿美元。中国纺织企业投建海外生产基地,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产业工人与专业化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从中资企业向本土企业流动,产生了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溢效应,促进了当地纺织企业加快发展提升。中国企业在海外整体投资建纺织产业园区,集中展示了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数十年积累的发展经验,给当地带去了先进的现代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和公共服务体系。

  中国是全球纺织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中国纺织行业以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为起点,汲取全球产业优质资源和先进经验实现长足发展,也为全球纺织产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基础实力和创新成果。中国纺织行业与全球纺织供应链从来都是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供应链的价值来自协同,创新的活力来自开放,中国纺织行业将始终践行开放合作、协同共进的初心,进一步融入全球纺织供应链体系,服务全球产业创新发展。

  构建更加富有韧性的中韩日区域纺织供应链体系

  中国与韩国、日本纺织产业的合作由来已久,相互间已建立起交织融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在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过程中,韩、日纺织业界在资本投入、市场开放、原料和装备配套以及技术、管理经验借鉴等方面都给予了支持。时至今日,韩国和日本同行在高性能功能性纤维材料开发、高端纺织制成品制造、时尚设计与品牌行销、跨国企业管理运营等方面,仍是中国纺织企业学习的榜样。在多年产业合作中,中国纺织行业为韩、日纺织供应链、价值链的延展和升级提供了外延载体空间,中国制造也为韩、日国内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优质的消费选择。

  现在,中国以先进、智能、绿色制造为核心特征的完整纺织产业链,与韩、日以高性能、功能化纤维产业链和现代时尚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之间仍然具有互补性。在复杂外部形势之下,努力寻求稳定发展和创新突破,巩固和提升在全球纺织供应链上的优势,从而实现在本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相信是三国纺织产业共同的发展目标。

  因此,中韩日纺织产业间的协同合作仍有较多空间,建设更加富有韧性的区域纺织供应链体系,以合作互补、协调共进、抵御风险、应对挑战,符合中韩日三方纺织行业的共同利益。

  去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中韩日三国借助这一平台首次实现了区域自由贸易,这也是三方纺织行业多年心愿和努力方向。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RCEP的实施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相信随着协定中各项互惠措施有序落实,三国间的合作日益融合顺畅,RCEP必然会成为三方纺织行业深化合作的重要助推力。

  我想就中韩日三方纺织产业未来深化合作的方向提三方面建议:

  第一,培育更加良好的经贸合作生态

  以RCEP实施为契机,积极推动产业贸易及通商,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企业跨国经营和供应链合作,不以与产业发展无关的主观理由人为设置贸易和市场壁垒。加强投资合作,中国政府仍致力于优化外商投资营商环境,简化外商投资准入管理,同时也支持中国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中韩日纺织产业仍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促进优质产业资源在彼此间高效配置;顺应全球纺织供应链布局调整趋向,探索在海外合作共建纺织产业园区、开展海外园区招商合作等。

  第二,打造区域协同创新优势

  依托各自产业禀赋,强化科技创新合作。新材料、新制造、新应用是全球纺织产业链创新的核心方向,也是中、韩、日纺织行业的核心组成。三方应加强在纤维新材料、功能性纺织品、纺织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创新体系协同,促进产、学、研创新资源的流动合作和创新平台的协作应用,推进科技创新模式以及技术、产品创新成果的交流借鉴,促进人才交流合作。加强时尚产业合作,深化在时尚推广、商业模式以及智能化时尚开发工具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共同研究探讨东方文化在当代时尚创新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着力提升区域的时尚话语权。

  第三,共同推进责任发展

  广泛建立绿色降碳、责任发展的可持续共识,加强低碳加工技术创新、负碳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信息互通与技术合作。开展绿色供应链共建合作,研究开展绿色纤维、绿色产品、循环再利用产品及供应商的认证互信工作,研究建立有国际话语权的纺织产品碳足迹核算和认证体系,打造区域绿色纺织供应链。合作推动纺织供应链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体系建设,组建ESG联盟,以ESG信息相互披露,引导贸易和投资合作取得更好成效。

  纺织产业与人类文明和人类发展相伴至今,虽陵谷变迁,但日新月异。近现代世界纺织工业百余年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开放合作、平等互利,才能把握机遇、以变谋进。

  中国古语说,“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意思是只要心胸宽广,不拘泥于某一种思维,任何领域都会有广阔的作为空间。丝缕相连,经纬交错,中国纺织行业将一如既往以开放姿态、包容精神,拥抱世界,服务全球,与大家共创人间锦绣。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