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离天最“近”的地方
- 来源:畅游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天坛,北京,景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1-17 19:01
几乎每回到北京,都会抽出时间前往天坛,除了喜欢不同时节的景色变换,更迷恋于它的哲学性、数学性、物理性、建筑特色,以及浓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天坛原名“天地坛”,是明清时皇帝祭祀的场所,后在京郊另建地坛后,此处便易名为“天坛”,专门用作祭天、祈谷等。天坛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伦理等级最高的古代祭祀建筑群,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祈谷坛、祈年殿、斋宫、神乐署等。
要说天坛之建造,不得不提《周易》。据悉,天坛的选位、规划、建筑设计等各方面与阴阳、五行等学说密不可分,无论是布局或单一建筑,都反映出古人“天圆地方”等对于天地的认识,体现出他们的宇宙观,如:北圆南方的回形“天地墙”;采圆形屋顶与方形外墙打造主要建筑;以蓝色屋顶象征天的颜色;用殿柱数量寓意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以及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时辰等。
除了《周易》,天坛的建造也考虑到声学、几何学等物理和数学原理。古人认为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天坛的梯阶和祭坛砖石数以阳数为基数,阳极数9 尤其受到重视。若游天坛不妨来场“找9”小游戏,看看景区中哪里用了9 的倍数。而圜丘内的天心石,及皇穹宇的回音墙、三音石和对话石则运用了声学原理,让游客“玩”得不亦乐乎。
走一遍“祭天之路”
天坛的昔日用途在于祭天与祈谷,因此内坛主要分两部份——举行祀天大典的圜丘坛(包括圜丘、皇穹宇等),以及祈谷专用的祈谷坛(包括祈年殿、皇乾殿等)。明代时,皇帝会于每年冬至进行祭天;到了清代,除了祭天,也于春季举行祈谷仪式。
今次为了怀古,特意重走一遍明清皇帝的祭天之路:先从西门前往祭典前皇帝斋戒的斋宫,再绕至南边的昭亨门前往圜丘。古时皇帝会于大典上3 次献醴酒予皇天上帝及祖宗牌位,期间奏礼乐、起舞,典礼最终会在皇帝于燔柴炉西侧望燎位行注视礼,祷告愿望成真后结束。我在圜丘上踱步,立上被视为天的中心、与天最接近之处的天心石,正考虑说些什么“试音”,身旁的游客突然大笑3 声,在此发声还真具备立体声效果!
乾隆的御用之门
过完“皇帝瘾”,转至祈谷坛寻找两道乾隆时期建造的小门:花甲门与古稀门。前者建于乾隆62 岁时,后者则是70 岁,用以减轻老皇帝祭祀行长途之苦。当时,乾隆还规定后世子孙若有寿登古稀者,皆可走古稀门;只可惜后任皇帝再无高寿如他,他便成了唯一的使用者。
回到祈年殿前,身边游客络绎不绝,难以想像百余年前这里是皇家禁地,平民百姓无法踏足其上。我想起资料记载中的天坛最后一次祭祀——当时想当皇帝的袁世凯意欲藉冬季祭天获得“正统”地位,最终仍被推翻...... 历经时代更迭仍屹立眼前的天坛,仿佛散发着不可描述的神圣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