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名字》编剧高小娴谈“她题材”创作

  • 来源:电影中国
  • 关键字:创作,女性题材,《她们的名字》
  • 发布时间:2023-12-03 11:58

  近年来,从《欢乐颂》《三十而已》《二十不惑》,到《加油!妈妈》《女士的法则》《爱很美味》等,女性题材剧在市场上呈现井喷之势。

  对于女性价值的讨论,常常围绕在女性角色的多重身份、社会分工、家庭关系上——简单来说,即是对其作为母亲、妻子以及其自身价值的讨论。

  “她题材”剧集创作各有特点与优点,当然,随着题材井喷,观众欣赏水平提升,制作门槛自然越来越高。

  近期,由阿里影业出品,剧有想法、睿星文化联合出品的电视剧《她们的名字》在优酷播出,于是,关于“她题材”的讨论又掀起热议。记者对话该剧编剧高小娴,聊一聊“她题材”的诸多话题。

  “起初做这个剧的时候,我们也问过自己同样的一个问题,破题的思路是从女性形象的典型性中找独特性。”高小娴说。

  剧中的女性角色处于二十、三十、四十不同年龄段,在人物塑造上,要求不要降智,情商、智商都必须在线。“现在的女性,思想成熟,感情理性也是在线的,这是我们对于人物塑造和设置的时候一个基准线。”

  刚开始做人物小传的时候,也做了一些角色塑造的“反派”突破——不能一上来就是人见人爱的角色,而是跟随剧情一起反转,让那些不讨喜的角色,慢慢呈现出一些迷人可爱的特质。“每一个人物我们希望不是扁平化的,主角都有自私、不完美的那一面,所有的人物不要非黑即白,把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做得好一些,希望是从人设、人物背景等方面有一些差异化的表现。”

  在女性题材的创作中,女性编剧是如何观察切入的?又是如何处理男女话题?

  “女性是否要站在女性的立场去观察,是我当时问我的第一个问题。”

  许多观众在观看“她题材”作品时,往往会自动带入女性视角,认为男性角色是陪衬,高小娴认为,两性关系里不是男生就是女生,碰撞之后自然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火花,甚至是二元对立的这样的状态,剧中努力不避争议但也不放大矛盾。

  “其实我们创作组也一直在讨论这个,抛出的话题可以是直击痛点的,但是在解决问题上尽量不要尖锐,剧情中有对立的情节,也是用站在互相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作为解答。”

  如何更好地呈现女性现实主义题材?她认为需要往下沉——拥有一些去挖掘女性特有的柔情和共情的一个能力,要拿掏心窝子的状态,去观察身边的女性真正在面临着什么样的焦虑、困难,然后把这些做总结和归纳。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一开始是恋爱为大,但是当进入到生活的时候,我们更想表达女性的安全感不仅仅是来源于爱情,也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友情,自己的见解和爱好,其实就是要找寻自我的一个过程。”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自己拥有敏锐的洞察力。高小娴说,自己一直是在职场工作的,也观察到不同女性面临的困境和难题,这些也成为她创作时的灵感来源。

  从做小伏低、“以茶治茶”,到反击给出轨老公一巴掌、与姐妹创业的任多美,开始与年轻竞争者针锋相对,后来两人握手言和共同对付陈彼得的雷粒,以及仗义帮助便利贴女孩初七的沈嘉男......《她们的名字》中,女性角色展现出更多的是团结的力量。 另一方面,相较于“爽感”人设,高小娴认为剧中的角色不一样的地方是她们大多没有怨天尤人,只是真实地呈现出失落、沮丧、负面情绪,但是最重要的是人物能快速地去收起狼藉,整装待发。“这也是生活的一个必经之路。每个人都要有被讨厌的勇气。我想表达的是女性要有积蓄自己的底气,也要有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常常挂在热搜的家庭主妇任多美,有些观众对于她前期的忍辱负重感到憋屈,高小娴的解读是:“当你真正在现实中,会发现很多女性在家庭环境中,很难马上‘清醒’,一定是通过日积月累,和很多小事情汇集到一起,突然通过某一个点醒悟。所以剧情发展到现在,任多美这条线前面的一些铺垫累积,会让她打开那个阀门,马上就要绝地反击。”

  “一片狼藉以后,你的情绪得到抒发以后,你要如何面对呢?”高小娴说,该剧不想去消费焦虑,而是努力让观众去共情主人公所遭受的一些困境,通过展现她们的困境与选择,让观众感受到多一些解题思路与启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