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開放的勞動力市場是緩解用工和就業問題的有效辦法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勞動力,市場,開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26 20:36
2023 年4 月15 日,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在列席立法會回答議員提問時指出,2 月份本地居民失業率為4.1%,就業形勢逐步趨於好轉,但復活節假期由於人手不足問題,導致本澳40000 間酒店房中約有一成酒店客房未有開放,部分商業零售企業也存在相同問題。賀一誠表示,勞工局及工聯合作,每週均舉行就業配對會,未來仍會持續進行,冀協助失業人士找到合適工作。
賀一誠指出,本澳是服務型社會,結構性失業問題值得探討。防疫政策調整之後市場恢復形勢變化很快,很多工種恢復招人,呼籲未就業的居民能參與就業配對,或在“一戶通”求職廣場尋找合適工作。
從上述情況可看出,澳門一方面存在著本地居民有失業情況,另一方面市場上多個行業又出現缺人和招人難的狀況。這種部分人無工做和市場上又缺人的矛盾問題,是一種市場不匹配和勞動力失衡的結果。客觀地說,這在一定歷史階段和環境下有其規律性和合理性,但從現實社會發展的目標看,追求社會就業最大化,把失業率降低到最低程度,實現市場和人力供需平衡、合理、有序當是理想目標。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創造自由開放的勞動力市場環境和政府行政調節作用須齊頭并進。
勞動力市場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簡而言之,市場就是商品或勞務交換的場所或接觸點。市場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在市場上從事各種交易活動的當事人,稱為市場主體。市場主體以買者、賣者的身份參與市場經濟活動,勞動力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和市場主體,具有市場性、競爭性、開放性、層次性、規範性的特性。
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的形式,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和靈魂。市場經濟越發展,市場越開放,對公平競爭的需求就越強烈,也就更容易激發市場的活力與進步。
澳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微觀市場經濟體,對外標榜著是自由開放的市場,但在現實生活中卻長期存在著對自身勞動力市場實施保護主義、排他性的措施,表現在對一些工種限定只能招本地人,禁止外來勞動者進入等人為限制性政策,包括:莊荷、職業司機甚至公務員,再加上一些社會福利性保護措施,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本地人就業受保護的優越感,滋生了部分人不思進取的惰性思維,不願或懼怕競爭的思想。表現在選擇職業方面挑三揀四、眼高手低,髒、苦、累、沒面子的工作不願做等問題。這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市場買賣雙方供需不對等、不匹配等問題的出現,造成一些專業技術或技能要求高,或勞動強度相對大、環境不理想、行動不自由、或待遇不夠高的職業工種本地人要么做不了,要么不願做的尷尬局面。這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本澳結構性失業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
上述勞動力市場狀況與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是不協調的,更與鼓勵公平合理競爭的現代市場經濟理念相矛盾。保護主義違背優勝劣汰、鼓勵競爭原則,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澳市場的整體競爭力,制約著本澳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本澳的上述現象,在同為特區的香港及大灣區乃至全國各類城市中都是少有的現象。相反,香港、大灣區和全國很多城市為了發展本地經濟,提升市場競爭能力,常年推出各種具誘惑力的優惠政策,面向海內外招攬各類人才和所需的勞動力。而在澳門,非澳門居民沒有自由就業的權利,只有本地居民才可直接與僱主簽工作合約。澳門企業只有獲得勞工局的聘用外僱批文,才可聘用外地僱員。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力資源在價值規律和競爭機制的作用下,通過勞動力市場中供求雙方的選擇得到優化配置,要做到這一點,澳門須公平合理地開放勞動力市場,這一方面可以增強市場勞動力供給能力,另一方面則可以變壓力為動力,提升本澳居民尤其是年輕人的進取精神、競爭意識,增強就業主觀能動性,推動年輕人參與跨地區跨部門間的合理流動,主動融入大灣區就業市場競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從根本上促進本澳就業問題的有效解決。
同時也必須明確,開放自由的勞動力市場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市場主體合理配置的基礎,而要切實解決本地就業,促進本地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政府也必須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基礎上,適時適當發揮行政調解作用,如規範完善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勞動力法律法規,加強市場監管,增強勞動者職業教育水平,有效提升勞動者市場適應能力,發展多元產業擴大行業就業面,做好勞動者就業服務保障,團結引導社會各界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就業環境和氛圍。(深圳/ 胡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