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计渝豫苏:破解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难题
- 来源:四川省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产品,难题,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30 11:55
文/詹凯翔金明范伊静
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对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夯实四川现代化建设基础有重要意义。四川作为农业大省,目前还存在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设施网络有待完善、数字化水平较低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较好的重庆、河南、江苏三省(市) 相关发展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四川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提供参考。
重庆、河南、江苏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经验
强化要素支撑
重庆:一是强化资金要素保障。二是强化冷链物流节点用地保障。三是强化人才要素保障。
河南: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对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科技、人才、土地等要素向产业集聚。引导建立行业协会、信息网站等,实现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互惠共享。强化安排财政资金、引入社会资本投入,支持全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重庆:加快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不断推动销地冷链设施改造升级,加快补齐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短板,全面构建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努力提升辐射市内市外服务网络密度和承载能力。
江苏:着力构建长江通道和陆桥通道这“两横通道”,构建京沪通道、沿海通道和南北中轴通道这“三纵冷链物流通道”;在构建物流枢纽布局方面,布局建设多个冷链集配中心,推动形成产销有效对接、城乡全面覆盖、国内国际畅通的冷链物流网络。
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
河南:在推行“强标”落地的基础上,委托企业进行行业标准的修订及技术审查标准的推广,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形成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河南特色、河南标准。
江苏:支持和引导建设主体采用已发布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商品化处理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严格执行有关规范和安全生产标准,逐步形成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引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及企业标准为基础,覆盖全品类生鲜农产品、贯通流通全链条的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作用,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提高冷链标准水平。
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
重庆: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完善冷链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大力推动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平台对接全市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冷链物流资源互通共享;提高冷链设施智能化水平,推动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冷链物流领域广泛应用,鼓励综合保税区、国家物流枢纽等实施冷链设施信息化改造,推广自动立体货架、智能分拣、物流机器人、温度监控等智能设备应用,打造自动化无人冷链仓。
河南: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 建设“河南省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支持平台社会化公益性运作,提供资源发布、交易撮合、在线交易、车联网、保险金融等服务,实现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资源整合。
强化行业监管体系
重庆:健全政府监管机制,强化跨部门协作,发挥政府监管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监管职责;创新行业监管手段,实行冷链物流功能节点管理;提升冷链监管效能,构建全流程监测监管体系。
江苏:完善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方式、加强冷链全链条全要素检验检测检疫能力,构建冷链全程可视可控、可溯源、可追查的监管体系,筑牢冷链物流质量追溯、运行安全和应急保供“防护线”。
对四川的启示
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四川在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的起步较晚,基础设施相对不够健全,建设成本较高,相关政策有待完善。借鉴上述经验: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冷链物流发展政策资金,完善地方冷链物流政策,加大对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和冷链集配中心的投入。二是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冷链物流企业上市和发债融资,吸引产业发展基金等机构参与业务,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三是强化用地保障,将冷链物流节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四是确保供电支持,与电力部门协调,降低用电成本。
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全省的冷链物流枢纽网络仍不完善,供应链中断和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仍存。借鉴上述经验:一是加速冷链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扩能,特别是现有冷库的现代化改造和多温区冷库的建设。二是加强城乡冷链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完善农村物流网络,增强节点支撑能力,提高农村物流网络的服务能力。三是形成以成都都市圈为核心、川西北和川南为支撑的现代冷链物流发展新格局。四是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打造内陆国际冷链物流分拨中心,以拓展国际冷链市场空间。
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
全省现行标准并未针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提出专有标准。借鉴上述经验:一是强化制度规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并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二是以国家标准为主,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为辅,全面梳理冷链物流各类标准,按照有标可依、无标补标的原则,统筹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地方标准制订工作。三是农产品冷链物流地方标准未出台前,应监管企业落实国家标准内容,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国家标准未明确要求,应按相关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执行。四是鼓励冷链物流企业积极参与标准的研制,强化标准应用实施,提升冷链物流企业服务标准化意识,促进全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标准化发展;综合使用行业准入条件、生产许可、合格评定、行政执法、监督抽查等手段,推动落实标准实施。
提升冷链物流流通端数字化水平
全省当前在冷链流通端的数字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借鉴上述经验:一是积极推进冷链物流全流程创新,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完善的冷链物流公共信息系统,促使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平台与公共信息平台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通。二是推进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冷链物流领域的应用,提高设施的智能化水平,鼓励冷链节点进行信息化改造,推广智能设备的应用,从而实现自动化和无人化的冷链仓储管理。三是建立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加强对“川冷链”、川渝食品安全溯源公共服务平台等互联互通,实现农产品的全程追溯和监管,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共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四是推进农村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水平,从而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和可追溯性,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完善冷链物流监管体系
全省当前冷链物流监测制度不全,对冷链物流运营的有效监测亟需改进。借鉴上述经验:一是在社会物流统计调查制度基础上,构建冷链物流统计监测体系,开展冷链物流统计试点,组织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调查,全面摸清行业底数。二是引入创新的监管手段,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管节点,实现对冷链物流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数据收集,以提升监管的精细化和全面性。三是建立全流程监测监管体系,借助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追踪冷链运输和储存环节,确保温度、湿度等关键参数的稳定性和合规性。四是强化安全保障功能,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监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