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王会

  • 来源:中国摄影
  • 关键字:牛王会,春节,陕北
  • 发布时间:2024-04-06 17:09

  摄影并文/李建增

  “春牛走到啦里啦里(哪里)就行了,牛王打倒谁家谁家就顺了,牛王菩萨保佑马坊周围无定河都平安,栽树种庄稼都能长,一年四季都旺盛”。这是春节期间在陕北榆林横山马坊一带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党岔乡管辖的马坊村,坐落在无定河畔,它的西南方向离始建于唐代的古银州城(位于横山县的党岔乡。陕北目前遗存的最古老的要塞——古银州城遗址,明正统二年(1437)始筑, 建成于明代永乐年间,与波罗堡、怀远堡、威武堡、清平堡被誉为横山五大古堡。)遗址不到10公里;西北不足10里处是设立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响水堡(今横山县响水乡所在地,西距县城96里。明正统二年(1437)始筑的城堡)旧址。银州城是历史上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人居住之地,响水堡是陕北有名的明长城三十六城堡之一。

  在陕北这个以农耕为主的广大农村有两个神灵尤为重要,一个是马鸣王,另一个是牛王菩萨。人们习惯上把马鸣王称为马王爷,种地务农的农民信奉“马王爷”,是因为马王爷是蚕神,它影响着人们在蚕桑习俗中的生活和生产。都说马王爷长着三只眼,灵验得很,不敢怠慢。他们视牛王为神、菩萨,据说牛王菩萨掌管着人间五谷粮草,都说牛王菩萨神通广大,不仅可以上保人口,下保六畜,还可以预知吉凶,辨明是非,它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耕地离不开牛,黄牛是陕北农家不可缺少的也是数百年来一直沿用至今最为重要的耕种工具,一辈子面向黄土背朝天的陕北人和黄牛有着割舍不开的联系,哪堆黄土洼上有人家,哪家的窑前就必定拴着黄牛,黄牛对生产耕种的陕北人与其说是牲畜倒不如称之为伙伴更为确切。在这里,黄牛的健康同它们主人的身体一样重要,人们生怕它有个病灾什么的。或许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数百年来,以农耕为主的马坊村人在每年的开春时节都要举行一种和牛有关联的活动叫——“牛王会”。他们以此祈求得到牛王菩萨的庇佑,祈求马坊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保耕牛身躯健壮,无病免灾,健康繁衍。

  马坊的山上有座始建于宋代的华严寺。据华严寺里残存的石碑记载,早在明朝时期,马坊山顶就建有华严寺,“于百万岗邻之中,无定河之畔,群山环抱,犹如游龙盘旋,虎之吼啸,香火极为旺盛”。明宣德年间(1426-1435),时任工部尚书给华严寺进献镏金铜熏炉一鼎,牛王会进入鼎盛时期。从此,每逢元宵节、牛王菩萨诞生之日,善男信女便自发云集华严寺,进香、献饭、求子拜佛、供奉牛王,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牛王会的影响慢慢变大,参加的人数也逐年增多,活动规模也一年一年变大,牛王会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起初单一的进香拜佛逐渐演化成了具有接迎佛、打老醮、闹社火、转九曲、升幡塔、敬献饭、跑马放赦等一系列活动组成的大型民间宗教祭祀活动。它的影响很快便波及到了整个陕北,直至影响到了黄河东岸的山西。

  每年的牛王会期间,秦晋两地的信徒客商蜂拥而至,人们在赶庙会、敬神灵、了心愿的同时把自家多余的东西拿到庙会上互相交换、买卖,多时未见的亲戚借机也能在牛王会上相见,由媒人牵线说和的青年男女也在这里相互见面了解,牛王会因此也由一种单一的庙会逐渐演变成一个集祭祀、商贸、娱乐、交流等多元化形态的综合性民间传统活动。

  如今马坊村的牛王会已进入陕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牛王会以华严寺为依托,四下蔓延,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分布:一会马坊村;二会姜新窑、潘庄、窑湾、姬渠、姜湾、乔沟;三会刘新庄、马庄、峁家庄、景家畔;四会胡沟岔、大李家坬、陈庄、高林庄、问有中;五会龙眼沟、张五河、李三湾、朱阳湾、胡新窑;六会小李家坬、屈家塌、乔塌、韩石畔;七会羊口则、赵石窑。波及七个乡镇,形成42个村共同参与的大型宗教文化庙会,每年由七个分会中的一个分会来筹办庙会,一年一换,七年一轮回,活动场面十分壮观。

  2004年从马坊开始第一次接触牛王会,传统的民俗,丰富的内涵,神秘的水陆法会和宏大的活动场面从开始便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此后连续的数年中,我年年都要去赶牛王会,去感受,去体验,去凑热闹,去寻找,去记录那一张张生动的面孔和一幕幕精彩的瞬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