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纺织行业的着力点

  • 来源:中国纺织
  • 关键字:中国式,现代化,着力点
  • 发布时间:2024-05-23 20:39

  文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我们行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已启动《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研究编制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上,树立信心,尽快走出大流行影响,实现更好发展,是中国纺织人的责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找到定位勇开新局,是中国纺织人的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出人类现代化的新图景,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纺织行业要在这一伟大实践和系统工程中明确定位,找到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

  激活人力优势,融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人口特征影响着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推进方式。中国14亿多人口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这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保障如此人口规模的现代化进程,从纤维消费看,完全依靠外部供给是不现实的,纺织产业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体量规模和供给体系。不能走“去工业化”的道路,不能无序的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的根植性,适应中国人口的变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将人口转化为市场优势

  14亿多人口,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意味着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万亿元。据汇丰银行测算,2022年中国约占全球高端消费品市场25%的份额。在共同富裕的稳步推进中,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潜力正在强化。市场的规模和范围决定分工广度和深度,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构筑着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纵深和战略基点。行业要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内需牵引和催生优质供给。

  要将人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22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2.8亿,总和生育率跌破1.1,出生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总量61年来首次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同比减少666万人,较10年前减少6500多万人。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对经济社会形成现实影响,如何应对人口结构性变化,将人力资源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是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促进区域协调,融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弥合城乡区域间的差距,让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路径。作为重要的创富产业,纺织行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具有易切入、潜力大的属性,是促进区域发展、解决地方就业、实现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纺织行业分布于中国经济最发达和最不发达的地区,是区域间的重要产业联系。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纺织产业布局需要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创新驱动发展,融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当前物质创造与文化创造的过程趋于融合,知识经济已成为全球的主要经济形态。从生产到消费、从产品到服务,知识要素的比重和价值越来越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时代特征。制造业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场景最丰富、创新影响最广泛,知识经济特征显著。纺织行业集成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物质科技和精神文化的创造,关键在创新。行业要以创新驱动发展,强化价值创造力和影响力。

  要提升创新的质量与效率

  创新质量不高是阻滞产业高端化的重要原因。2021年中国企业申请专利平均每件价值仅为13万元,是美国的1/25。就纺织行业而言,在高性能纤维材料、重大理论、关键工艺技术等领域我国仍有差距。2021年纺织业研发投入强度为0.99%,低于制造业平均研发投入的1.46%。行业亟需加大基础前沿、关键技术的创新投入,打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痛点。创新转化效率偏低制约生产力提升,中国前沿科技成果只有10%—30%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其中仅有20%能够真正形成产业。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转化,也存在碎片化、符号化、同质化的现象,简单复制、厚度不够,不少创新产品只是昙花一现。行业要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系统推动先进技术与优秀文化转化产业价值。

  要关注创新的方法与工具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深刻改变着知识要素的生产模式与效率,正在带来新的创新范式。Gartner预计,到2025年超过30%的新药和新材料将使用生成式AI发现。凯赛生物已展开投资布局,与分子之心合作,将AI技术引入生物制造研发体系,推动合成生物学产线升级和新品研发。

  稳步绿色转型,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与历史上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着更大的资源环境约束。作为高度全球化的产业,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行业,中国纺织的绿色发展一直受到全球关注。绿色转型是行业的现实选择、必由之路。2021年,我国列入《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及认证目录》的商品进出口额为7578.1亿美元,其中纺织产品位列第一。行业推动绿色发展体现两个维度。制造层面,行业要着力发展绿色纤维、清洁生产,深化绿色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产品层面,一方面开发更加绿色环保、更好回收循环的纺织产品,另一方面以产品服务绿色发展,如推动碳纤维在结构轻量化、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我们要把握主动,务实推进,但不能亦步亦趋,“绿色天真”。一方面,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完善可持续产品的界定,加快推动绿色纤维及制品等认证工作,探索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和碳标签认证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消费者教育,降低“绿色溢价”,使实际行动与消费意愿相统一。推动形成绿色产品有效供给与消费观念升级良性互动,培育绿色发展市场机制新生态。

  秉持开放包容,融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作为高度全球化的产业,纺织行业在和平发展的全球环境中实现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了全球繁荣与稳定。行业对外贸易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2003年以来的全球投资存量超过130亿美元,有效带动了东南亚、非洲等区域的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许多优质的中国制造已成为国际品牌的核心供应商。以申洲国际为例,2021年Nike、Adidas在其收入中的占比分别达到30%、21%。这些企业在稳定全球供应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产业、全球发展,是我们的成功经验,也是未来所在。

  一犁春雨,万顷秋风。趁春光正好,让我们只争朝夕,勤耕不辍,栉风沐雨,笃行实干,以行业科技、时尚、绿色的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锦绣华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