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霁碧空明,云销现长鹰:房地产业迎格局重塑

  • 来源:新财富
  • 关键字:房地产,格局,重塑
  • 发布时间:2024-07-20 21:00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对于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是外溢性较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行业。而过去两年,转型的阵痛使房地产行业遇到20年来的最大挑战。

  经历20年最大挑战,房企洗牌接近尾声

  2020年末,“三道红线”、房地产银行贷款两项集中制度出台,令房企融资端感受到现金流压力。202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经营性现金流萎缩,部分企业出现信用债违约情况,导致公开市场融资难度进一步提升,企业正常现金流循环被打破,更多房企出现风险,筹资端环境呈持续负反馈循环。2021年7月,商品房单月销售面积增速转负,同比下降8.5%,仅时隔两个月,2021年9月,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又同比下降3.5%,行业压力空前。

  2022年,除了房价之外,行业其他指标均为硬着陆。根据统计局数据,2022年商品房销售金额13.3万亿元,同比下降26.7%,房地产投资13.3万亿元,同比下降10%。和历史数据对比,2022年销售面积相当于2013年的水平,开工面积相当于2009年水平;若考虑城镇人口人均面积,则人均销售面积为1.5平方米/人,相当于2012年的水平;人均开工面积为1.3平方米/人,相当于2006年的水平(附图)。

  房地产属于周期性行业,相比2008 年、2014 年周期底部的形成源于全球金融危机、高库存问题,本轮周期底部的产生,是在稳定市场的背景下主动进行供给侧改革,目的为扭转行业金融资源的错配,实现供给侧出清。目前来看,本轮改革目标已实现。2021 年到2022 年11 月,境内外债务违约或展期的出险房企,其销售市占率已达30%,显示高杠杆、高风险企业基本退出市场,行业洗牌接近尾声。

  这一态势下,政策环境已转向。2022年11月开始,“央行十六条”、支持房企发债融资、房企股权融资重启等三箭齐发,行业面临新的机遇。

  政策转向,优质房企迎第二次成长机遇

  2022 年11 月以来,供给端及需求端的政策力度显著提升,引导行业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需求端,2022 年11 月国常会强调“指导地方加强政策宣传解读”,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解读会议中强调,要支持住房改善消费,着力改善预期,释放消费潜力,政策力度逐步深入。目前看,需求端的政策工具充足,且已从低能级城市向高能级城市扩散。相较2016 年2 月的政策环境,2023年需求侧仍有六成的政策空间,主要集中在核心城市的限购政策及首付比例方面。我们认为2023年需求端限制政策将持续宽松,释放需求,从而稳定市场、稳定房产价格。

  供给端政策主要在两方面发力,一是防止企业违约风险进一步扩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随着“第二支箭”、保交楼专项借款、商业银行配套资金等政策落地,加之购房需求得以恢复,2023年行业风险整体可控。

  二是行业重新扩表。2022年11月28日,证监会决定在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五项措施,重启除IPO外的股权融资,设立了符合政策要求的资本渠道,提高了房企资产变现能力。股权融资目的是引入增量资产,显示政策着手从供给侧恢复行业投资能力。不过,目前不少民企因资金风险,无法充分利用这一融资环境,央企、国企则更倾向于稳定投资、稳定资产负债表,因此,具备持续扩表能力的优质房企将会在本次补产能政策中最终受益。增量资金进入后,伴随销售企稳,预期这类企业将迎来第二次成长机遇。

  2023年基本面:需求测趋于稳定,供给端完成过渡

  尽管政策着力推动供给侧恢复,但其产生效果要以需求侧复苏为前提。

  整体看,中国房地产需求仍长期存在。根据普查数据,我国城镇化率在2010-2020 年从50%提升至64%,平均每年提升1.4个百分点。2020年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平均城镇化率为84%,相较之下,我国未来城镇化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但每年提升幅度会显著放缓。城镇化在过去20年为中国带来了大量新增城镇人口,房地产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市场由刚需主导。目前行业正处于刚需向改善切换的过程中,但这不意味着需求的消失。

  第一,根据七普数据,我国有28%的住房房龄超过20 年,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分别占比32%、26%、21%、29%,改善需求长期存在。

  第二,城镇化是人口迁移的前期阶段,接下来区域集约发展将取代城镇化,成为长期需求中枢。人口从低能级向高能级城市迁移、城市群的聚集都将带来大量房屋置业、置换需求。

  第三,从人均面积来看,各区域发展不均。2020 年全国城镇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8.6平方米/人,其中东部为36.9平方米/人、中部为42.6平方米/人、西部为39平方米/人、东北为34.9平方米/人,东部地区的人均面积低于全国,仍具备改善空间。

  2022 年各区域板块存在分化,三四线城市体现出韧性。其中,核心一二线市场(A类)人口长期向好,面积下降但价格稳中有增,核心板块交易占比提升,非核心板块热度下降,但综合来看,景气度相对位置在四个板块中最高。次核心市场(B类)市场量价齐跌,长期人口吸纳能力弱于A类市场,市场普遍缺乏信心,需要政策持续放松以稳定基本盘。非核心三四线城市(C类市场)人口结构最优,置业需求以刚需为主,面积降幅最小,价格对市场情绪影响较小,也是比较明确在以价换量的市场。D类市场长期人口流出,量价齐跌(附表)。

  可见,核心及次核心市场占全国近70%的份额,2021年其商品房销售金额12.5万亿元,过去十年其人口增长复合增速超过3%,具备较强的人口吸引能力。2022 年,其在销售、价格及土地市场等多方面均体现出一定韧性,行业长期需求基本盘稳固。

  不过当前,有四个因素影响需求端:一是疫情影响线下售楼;二是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居民收入预期,购房计划或推迟;三是房价下跌,观望情绪加重;四是部分项目停工影响居民置业信心。未来需求端政策的持续落地,将有效提升市场去化水平,促进企业加大拿地力度、开工效率、投资强度,最终帮助投资企稳,助力经济运行表现企稳回升。

  供给端孕育十年一遇的投资良机

  当前,房地产行业处于大周期底部,这意味着投资机会的到来。

  大周期底部形成,一般基于三个判断条件:一是土地出让金同比连续负增长;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过快下行;三是GDP增速低于目标值。截至目前,满足三个条件的只有三个阶段,2008-2009 年、2014-2015 年、2021-2022年。

  从历史经验看,大周期买点往往出现在政策改善及景气度底部,如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2014年2 月至2015 年5 月,申万地产板块绝对收益均为178%。

  大周期的特点是政策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2008、2014 年的经验是在基本面复苏并企稳向上的进攻阶段,收益往往最为明显。在进攻阶段,表现最优的公司一般为低估值、高销售成长、高业绩成长的公司。此外,与复苏周期与投资逻辑相切合的特定主题也存在投资机会。

  从当前时点来看,地产行业政策的目的是帮助经济企稳,不会仅在市场量价企稳后就转变方向。我们预计,在投资企稳前,均为地产股的“进攻阶段”,政策持续落地将利好强信用企业,寻找低估值、高成长的投资逻辑不变。基于对2023年基本面的判断,我们认为,地产行业的投资机会或将持续一年。

  从投资标的看,本轮周期通过供给侧改革,出清了很大一部分民营资本,土地市场回报率有所提升。新进入行业的资本需要风险补偿,未来行业将维持较高的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ROE)获得系统性提高。地产企业发展增速中,beta(被动收益)由行业决定,alpha(超额收益)由企业获得资本金的能力差异决定。理论上,资本金增速越快,销售增速越高;而股权债权类资金,一定会优先选择强信用、强投资的企业,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趋势已经产生。因企施策背景下,优质房企会承接行业资源。当前,信用差异在融资-拿地的经营链条上迅速传导,并在各家房企推盘及销售上体现,强信用、强投资的房企表现出明显优势,而传统高杠杆、高周转的民企则因持续暴露风险而掉队。

  随着疫情、信心不足等影响因素逐渐减弱,预计未来基本面将缓慢进入复苏通道,此前维持强投资力度的强信用房企,将表现出更强的规模及业绩增长弹性,强信用、弱投资的企业也将随市场改善逐步恢复正常投融资运营。板块及优质房企具备基本面及估值修复空间,可关注其投资机会。

  同时也需要留心一些风险因素,包括政策落地节奏不确定,基本面表现不达预期;供给侧产能缺口修复不及预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