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
- 来源:中国摄影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学城,教育,意义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9-14 15:52
摄影并文/徐慧芳
转眼间,距离我拍摄《大学城》已有十余年了,这十余年我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位母亲,面对自己的女儿,我开始真正地思考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思考大学时代我为什么会选择去拍摄《大学城》。
我的思考开始于2009 年,那年我刚刚考上大学,满怀期待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但是当我初次见到我的校园时有些失望,发现这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大学校园。想象中校园会有林荫大道、深邃幽静的教学楼,会有传出读书声的凉亭、荷塘……而我面对的景象是刚种下不久的小树苗、没有任何设施的广场、巨大的喷泉、风格奇特但体量硕大的教学楼。当我走出学校大门,看不到繁华的都市,除了学校门口仅有的几趟公交车站牌以外,周围都是刚刚拆迁的村庄和建设中的楼盘。于是我便产生了好奇心,决定去看一看其他学校的新校区。在走访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这些新校区的共同点:这些校园距离热闹的市中心比我想象得更远,广场比我想象的更大,教学楼也比我想象的更高。
中国的高校扩招是从1999 年开始的。1999 年高校招生增加51.32 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 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 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1 年为21.61%,2002 年为19.4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5%,中国正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2003 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 万。从2006 年开始,高校扩招速度明显放缓,提高质量被确定为高教发展的中心任务。
2012 年4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这个文件被当时的媒体解读为持续长达13 年的本科扩招被叫停的信号。2013 年以后中国高校发展进入相对平稳的阶段。
我在2013 年毕业后虽然远离了校园,但是一直在关注着大学教育这个社会话题。今天的世界充斥着外卖、网购、短视频所带来的快餐文化,大学生面对的诱惑也越来越多,经济形势造成的就业压力也成为大学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在十余年后,大学教育要解决的已不单是偏远与社会脱离的问题,而是逐渐变成了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
这组照片是在2012 年3 月至2014 年12 月拍摄于西安、南昌、上海等各新校区。在拍摄的过程中,我选择使用潘福来617 中画幅相机。这款相机的拍摄范围比较广,可以更好地突出这组图像中新校区的“空”和“大”的特点。图像风格比较接近当下所定位的“景观摄影”的范畴,因此拍摄内容主要以场景为主,偶尔搭配个别人物以凸显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拍摄过程中我尽量避免个人的评价与立场的体现,尽可能以冷静中立的态度去观察与拍摄,其目的在于把思考的权利留给观者,避免把个人意图强加在视觉呈现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