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强上市的美国电动车们,谁还在强撑
- 来源:电脑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美国,电动车,命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2-28 20:51
之昂
Fisker、Dyson、Bright、Coda、Lordstown、SonoMotors、Think Global……这都是美国电动汽车品牌创业浪潮中飞速闪过的名字,尚能勉力维持的现在看来只有Rivian、Lucid 和Canoo 三家,它们随特斯拉的东风而起,但现在却还是命运各异。
全靠“天降贵人”
在仅剩的几家美国造车新势力中,Rivian“命”比较好。Rivian 是对标特斯拉的美国电动车制造商,从产品结构上看,它专注于开发高端纯电动SUV 和皮卡,产品卖得一般但口碑不错。今年3 月又推出一款售价较低(起售价定为4.5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7 万元)的车型R2,只不过这款“低价走量”的R2 要到2026 年才能正式上市发售。
为什么说Rivian 比较幸运,是因为哪怕它此前陷入低谷、在今年还进行了两轮裁员,但谁能想到,到了6 月底,Rivian 宣布将获得大众共计58 亿美元的投资。这给了Rivian 新的希望。但是从其刚刚发布的2024 年第三季度财报来看,这也只是带来了一部分现金流而已,Rivian 烧钱的速度任何投资者都很难赶上。根据其财报,Rivian 的毛利率不仅为负,还达到了-43.42%的水平。毛利率是衡量产品销售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为负,意味着这家企业的营收不仅无法覆盖直接生产成本,且因为供应链制造、销售成本太高,再加上又为了价格优势压薄利润,导致销量越好亏损越重。
价格较低的R2 车型的推出,显然是“火上浇油”。推出R2 后,Rivian 马上就在投资者日上透露今年一整年可能要消耗41 亿美元现金,且至少在2025 年前还是不能扭正毛利。
不过好消息是,目前大众已经持有Rivian 超25% 的股份,是其最大股东,凭借大众的供应链控制能力,Rivian 的生产成本确实还有再降的机会,困扰所有车企的产能问题是不是也能有所改变?毕竟与去年同期相比,Rivian 的产量和交付量都分别下降了19.3% 和35.6%:从去年第三季度的16304 辆产量和15564 辆交付量,降至今年的13157 辆产量和10018 辆交付量。出于这种乐观想象,当大众宣布加入后,Rivian 的股价在盘前交易中飙升了36%。
Lucid 则是跟特斯拉几乎称得上是“一母同胞”的初创企业,Lucid 由负责特斯拉电池研发的前副总裁兼董事BernardTse(谢家鹏 )和甲骨文前高管Sam Weng(温世铭)两人于2007 年创建,其三电系统、车机软件和整车设计在业内的评价都不低。
但是,Lucid 目前只有两款车在售,计划还要在两年内推出一款新的Gravity SUV,定位都是高端豪华电车:其首款纯电轿车Lucid Air 的起售价就是6.9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9 万元)。现有的两款车型年销量都一般,去年合起来不到6000 台,今年略有上涨,根据官方透露,大概能卖到9000 台。
这个数字在国内肯定还是不温不火,毕竟国内电车都把“生死线”拉到了每月2 万台——Lucid 的产能一年很可能都造不出2 万台车。虽然面对不一样的市场不能这么粗暴地类比,但从财报来看,Lucid 的确从2021 年到现在都是挣扎求生状态。只不过和Rivian 一样幸运的是,Lucid 不论是遭遇资金困难还是供应链危机,都能得到贵人,也就是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这个“中东财主”的扶持帮助。光是今年一年,PIF 就已经为Lucid 两次注资,共达到25 亿美元,目前持股超六成。Lucid 正在沙特建工厂车间,计划从明年开始,每年在沙特本地生产15 万辆电动汽车,同时沙特政府保证将在未来10 年内购买多达10 万辆的Lucid 电动车……或许Lucid 已经不能单纯算是美国初创车企了。
缺钱也缺“东风”
三家现存的美国电车初创企业中,Canoo 大概是最危险的。Canoo2017 年创建于洛杉矶,创始人是两位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FF)的前高管,斯特凡·克劳斯(Stefan Krause) 和乌尔里希·克兰茨(Ulrich Kran),跟老东家的知识产权官司也打了好长一段时间。
Canoo 的产品就比较杂了,简单总结就是既要C 端客户也要B 端客户。从官网来看,目前四款车型,之所以车型比较多,是因为Canoo 把原来汽车固有的发动机舱、乘客舱、行李厢模式全部打破,可以在滑板式底盘随意组合出新车型,平均一年半到两年内就能研发出一款新车,苹果当时造车的时候也想往这个方向发展。
听起来很有优势、很吸引人吧,但你知道Canoo 去年卖出且交付了几辆车吗? 22 辆,总收入仅有88.6 万元,净亏损超3 亿美元;2024 年上半年,Canoo 的营收也不过60.5 万美元。
三家初创车企的共同点是都需要钱和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但目前来看也不一定会走到破产结局,毕竟无论是特斯拉还是“蔚小理”,当初都经历过财务困难时期,最终也还是扭转了颓势。
但对于美国初创车企来说,现在也有新的麻烦。首先是支持生产交付需要大量的现金支出,没有盈利业务支撑、量产承诺难兑付的初创企业只能凭借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交易和外部投资支撑,但以各家目前的财务状况,能否顺利交车都未知,投资人和市场的信心从何而来?
2020 年左右,美国市场掀起史无前例的SPAC 交易狂潮之际,许多电动车企业通过此举上市,法拉第未来、Lucid、Canoo、Rivian 在内的26 家电动车企业都陆续完成了SPAC 合并上市。“SPAC”简言之,就是无具体业务、只有现金的空壳公司先行上市,未来将并购其他有具体业务的非上市公司,因此需要通过二级市场集资。若在一定期限内找到合适的公司,便完成并购;若超期未能找到,所募资金要全数退还给投资者,空壳公司将清盘退市。
其次,彼时各国的扶持政策多、市场态度积极,而现在降温明显,尤其是美国。2020 年左右,各国纷纷列出了到2030-2040 年前推动汽车电动化的计划时间表,本土的传统汽车制造商也在持续进行电动化投资。加之企业的大肆宣传,许多电动车企业在刚刚完成合并上市后,股价均出现大幅上涨。
但现在,美国下一任新政府已经透露出要取消对纯电动汽车(EV)的补贴或改变环保政策的可能性。另外,各大汽车公司如通用、福特、现代等,都在调整北美业务的动向,精简电车的开发体制。有观察人士估算,如果补贴减少、关税导致价格上涨,“美国的电车销量将减少3 成,投资也会出现停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