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春节年俗的文化密码

  • 来源:今日中国
  • 关键字:春节,年俗,文化
  • 发布时间:2025-02-09 17:25

  文| 赵婷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寄托着华夏儿女的浓浓乡愁,承载着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交融碰撞的文化情愫。

  不久前,“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春节走向世界,世界同庆中国春节,是春节文化“走出去”的鲜明例证,更是中华文化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呈现。

  “中国年”何以成为“世界年”?中国文化何以“出海”又“出彩”?这其中的密码,正来自于中华文化源头活水日复一日的浸润与滋养。

  春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又称“新年”,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的一种传统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其间,围绕着迎春接福的共同主题,每一天都萦绕着新年新气息。

  甲骨文中的“年”,本义即农作物的收获。《说文解字》记载:“年,谷熟也。”过年,就是祈盼庆祝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春节习俗曾服务于东方社会的农耕生产,寄托了东方人美好的生命寄托和情感表达,这是春节作为传统节日的灵魂。”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说。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年俗传统琳琅满目、异彩纷呈,聚合了民族精神与人文情感的充沛力量,彰显多元一体的艺术之美、智慧之美、情感之美。饺子、汤圆、麻糍、年糕等饮食传统,蕴含着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贴春联、写福字、挂年画等民间艺术,传递着幸福红火的美好祈愿;燃爆竹、赏花灯、逛庙会等民俗活动,洋溢着喜庆欢快的节日氛围。

  欢喜中国年,人们等待的是“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的辞旧迎新,迎接的是“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的美好生活,追求的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精神气象。中国人过年,过的是今昔交替的“时间之年”,更是亘古亘今的“文化之年”。

  祈望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向往和美康乐的生活理想,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正如中国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冯骥才所言:“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是中华文化形象最迷人的体现。”

  新时代,文化的价值既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在于与时俱进的传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主任萧放解释说:“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春节正在成为世界性的节日符号、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全球性庆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春节蕴蓄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人类文明的共同理念,具有强化历史伦理、家庭伦理与自然伦理的突出价值。”

  春节是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之窗

  在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春节(农历新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据统计,如今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春节,正在成为一项全球化的文化盛事,为世界各国民众带来独具魅力的生活烟火与文化体验。

  春节文化的和合之美在世界竞相绽放,传递着人们对阖家团圆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每年春节,由文化和旅游部在海外推出的“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精彩纷呈,“春节庙会”“跨国春晚”“行走的年夜饭”“新春音乐会”“艺术中国汇”轮番登场,鲜活的中国传统文化助燃海外春节“热”持续升温。

  从中国农历腊月到正月,海外华侨华人喜迎新春,让世界各地的年味愈发浓郁。喝一碗腊八粥,体验“过了腊八就是年”的浓厚民俗;穿一身红衣,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逛一场庙会,感受热闹喜庆的年味气息……在“身临其境”中领略中国文化、铺展春节图景,成为中华文明与不同文明美美与共的生动体现。

  作为传统佳节,春节在海外有着长久生命力。据瑞典华人总会名誉主席、北欧华人报社社长宗金波介绍,“连续十几年,瑞典华侨华人、留学生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东亚博物馆举办庆祝春节的文艺活动,与当地人一同过年。”

  中国“年味儿”不仅温暖着海外华侨华人的心,也为各国人民打开了一扇感知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智慧、增进彼此友谊的文化之窗。春节时间,美国帝国大厦、英国“伦敦眼”等地标性建筑,相继点亮喜庆的“中国红”。巴西累西腓在零点广场举办盛大的春节庆祝活动,人们在十二生肖福娃灯光秀映照下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春节相似的舞龙狮、插桃枝等文化习俗,更多地融入地域特色,成为必不可少的节庆项目。

  “随着时代进步,春节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当各国民众新的体验与尝试融入其中,春节文化将在交流互动中焕发新的活力。”北京民俗学会会长高巍认为。当习俗融入现代时序、仪式浸入生活肌理,国际社会对春节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与日俱增,春节也成为越来越多人广泛接受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

  春节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名片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符号和鲜明标识,春节文化正在走向世界,润泽人心,凝聚起“一起向未来”的信心和力量,奏响世界文化交融的和美乐章。

  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到“协和万邦”“讲信修睦”的交往之道,再到“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春节文化之所以能够跨越山海,正在于它串起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期待。在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阮静看来,春节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与其本身的文化魅力与价值固然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海外华人人数增多、与世界各国家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结果。

  当然,春节不仅要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要推动展现当代中国优秀文化、展示中国人的美好生活、传播中国的多彩形象、讲好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世界故事,通过拓展春节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让中国文化更加鲜活生动,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增色添香。“只有以‘小规模、多层次、长流水、不断线’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海外传播中国的‘春节之美、春节之乐、春节之观’,才有可能让中国文化传播得更有效、更高效、更长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说。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春节文化积淀最深厚的精神追求,正是其中蕴含的“家”与“和”的价值与智慧。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郑任钊期待地说:“随着春节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必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