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经验的种子发芽——以“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为例
- 来源:《少男少女》月未版(教育管理)杂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数学,低段学生,教学方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2-10 11:51
吴雨薇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惠风书院,宁波315000)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基于学生已有认知拓宽知识。尤其低段学生大多是依赖生活经验产生认知,具有碎片化、口语化、无组织、非系统的特点。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生活经历,通过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将这些经验提炼,转化成数学能力。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选择有趣、新颖的素材,利用具体情境,组织分层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地总结经验、内化知识,初步感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提升运用数学的能力。文章以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为例,谈转化学生经验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段学生;教学方法
一、梳理经验基础,明确着陆点
“认识人民币”该内容设置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知并不是从零开始的,同时每个学生对于人民币的经验基础层次高低也不一致。那么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前置经验基础加速一些环节的教学,将力气花在重难点的突破。但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进行新授前要掌握班级大多数学生所处的经验起点,调整每个环节的比重,以及授课方式。
大多数学生与钱币的接触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学生对人民币并不陌生。通过摸底了解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这样的情境:“过年外婆和爸爸妈妈给了1000元的红包”“在超市消费了200元”等。课前学生对货币单位之间的换算也有所了解,例如10角等于1元,10分等于1角。
这些经验,一部分是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情境,根据自身认知发展水平,自发思考产生的。而对于该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意识本身是较为薄弱的,他们更倾向于用孩童的语言和思维去描述这些事物,用自己简单的思考将这些认知合理化,是没有经过“数学思维”精简和提炼的。很多学生只知道“人民币”能用来买东西,付钱需要用人民币。但是对于人民币到底是什么,它和其他的“钱”有什么不同,这些方面几乎很少开展过数学角度的思考。基于此,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是不清晰明确的。
另一部分经验是通过与家长或长辈在口头交流中获取的。所以这些知识含有大量口头用语,导致学生后续的表述中会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其次,因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实际的钱币,所以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又是脱离实际,比较抽象的。最后,由于体验实际购物的机会少,学生没有经历过货物价格的计算,很难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对于人民币的运算是缺乏可用经验的。
二、分析经验缺陷,关注需求点
在梳理完学生的经验基础,结合以往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的课前练习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体有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描述钱数时,单位的运用不准确。学生更习惯用“几块几毛”这样口头化的语言。特别是在初上新课时,学生在发言表述过程中,会出现“块”这样的表述。即使在了解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之后,仍有一部分学生继续保有不规范的表述习惯。这反映了低段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非常依赖此前储备的经验基础,在后续学习中也很容易受先置经验的干扰。
第二,更易于接受单一单位之间的转换,例如“3元=( )角、70角=( )元”。而复合单位的转化十分吃力,例如“3元5角=( )角、45角=( )元( )角”。这反映了该阶段的学生思维还较简单,在复杂的计算上比较吃力。而且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还需得到锻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总结出更加简便高效的换算方法,为后续解决实际问题做铺垫。
第三,对货币的量感体会不强。部分学生难以精准判断一件商品合理的钱币单位,例如“一支铅笔大约2( )”。学生货币量感不强在计算价钱中也有体现。
第四,较难掌握对两个钱数的加减计算的算理和算法。学生尤其对“不同单位的量需要转换成统一单位”再计算的理解十分困难。
三、利用经验转化,刺激生长点
基于以上分析,应对此类实践特点较明显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若只使用常规“讲—练”模式教学,很难攻克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尝试以分模块开展活动的方式,渗透核心内容,达成覆盖、纠正错误认知的目标。在“认识人民币”这节课中,将主要内容进行了如下划分:“导入”“人民币特点的认识”“人民币单位的认识”“元角分的数量关系”“简单换算以及钱数大小比较”和“综合运用”。
片段一:用一个素材玩出百变花样。
师:同学们。你看老师手里这是什么?(拿出一个红包)
生:红包!
师:这里红包装着什么,你们猜猜看?
生:钱。
师:我国的法定货币,叫作人民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思考】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经常在一节课的内容中加入大量丰富的素材,看似形式多样百变,但其实往往反而诱导学生的思维过度发散于与课堂无关的内容中。所以用好一个素材,不断进行延伸和深入,能提高教学效率。在这节课的设计中“红包”的使用不能只是为引入“人民币”这一课题,更应该围绕“红包”创建出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小活动,例如抢红包、比红包、用红包等,贯穿起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的内容。同时,在这些活动中渗透知识,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轻松、充满生趣的,鼓励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片段二:借学生智慧清除经验干扰。
师:小象拿着得来的红包外出逛街,他有这些发现,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课件,邀请学生一起阅读绘本故事)“卖菜的王阿姨告诉小象这些胡萝卜要三块两毛;一个冰棍摊的外面立着价格牌写着‘每支2块’。”
师:你听过这样的说法吗?
生:听过!
师:那你们都找到了哪些钱数呢?
生:三块两毛,两块。
师:好奇怪哦,刚才我们学习的人民币的单位里好像没有它呀?
生:其实说的几块就是几元!
师:你说得真棒,将我们规范的人民币单位和生活用语联系起来了。那人民币单位家族中有“块”吗?
生:没有。
师:在使用人民币单位时,可千万要注意规范地使用“元”作单位。
【思考】学生在表述钱数的误区是来自生活的。那么在课堂的指导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地扩大这种误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主动进行比较与区分,从而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形成规范的人民币单位概念,并将不规范的表述方式与生活化进行脱离,为能清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目标做好铺垫。
片段三:掌握一般方法让迁移发生。
师:为了奖励聪明的同学们,小象决定给大家分红包。我们一起来抢抢看。这两位同学抢到了这两个红包。比比看,你觉得谁的红包更多?
生:一样多。
师:为什么一样多呢?
生:因为一个是1元,一个是10角,1元和10角是一样多的。
(邀请学生继续进行抢红包活动,学生自主讨论,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比较)
……
【思考】在渗透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互相换算时,生硬直白的讲解会让学生不容易接受和理解,也会使得课堂环节设计无趣乏味,难以激发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动力。此部分内容围绕“抢红包、比红包”活动,层层递进,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出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能够从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概括出一般结论,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片段四:让每个学生参与方法练兵。
师: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小红包。想拆红包吗?
生:想!
师:那你拆完红包后,算一下里面有多少钱?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帮忙验算一下。
生:我的红包里有1元2角。
师:跟他抢到一样红包的,挥挥小手。那你们是怎么计算的呢?
生:这里是一个1元,这里是2个1角,那合起来就是1元2角。
(再指一名学生说一说方法)
……
【思考】在上一突破“元、角、分”之间数量关系的教学环节中,更多的是采用指名回答交流的模式,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体验感较弱。即使增设了第三层次小组讨论的活动,问题的样本数量还是不够丰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充足锻炼。因此,在学生了解钱数比多少的正确方法之后,增设了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比较红包大小的活动,在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实际操练的机会的同时,让层次较高的学生帮助层次较差的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增强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片段五:巧借生活之手将课堂延伸。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给学生布置了以下实践活动(活动开展前要与家长进行沟通,确保得到家长的支持):
活动一:我是小小调研员。
科普知识:你知道吗?一件商品摆到商店售卖之前,市场调研员会调查不同地区、不同商场中同一类型商品的价格,然后经过分析,最终确定商品的出售价格,所以商品定价中也藏着很多小心思呢!
活动要求:1. 请你调查一下书店里书籍的价格,并记录其中几本的价格。2. 请你调查一下不同商场中书包、文具盒、铅笔的价格,并进行记录。3. 在马上到来的爱心义卖上,如果让你给这本书和这支铅笔分别定个出售价格,你会定多少?理由是?
活动二:我是小小采购员。
给你10元,购买一本数学簿、一块橡皮和一支铅笔,还能剩下多少钱呢?请你在课后去文具店试着买一买吧,并带回你的购物记录(购物小票,照片等)。
【思考】认识人民币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应在新授课之后创建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让数学经验回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活动一通过具体情境的设置,赋予了学生特殊身份,渗透了“数学是严谨的”这一情感价值观,让学生用数学思维观察世界,培养了他们的核心素养能力和对人民币的数感和量感。活动二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建立10元的量感,以便学生在后续遇到相似的问题能够进行反思和验算。
小学阶段“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其实难度不低,非常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块内容对于班级中层次较低的学生而言,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尤其到了中高段,部分思维较慢的学生容易觉得这是披着“有趣”外壳的难题,遇到这类题目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因此教师需要从低段开始,在这类课程上多花心思,设计形式丰富的活动,也可以适当延伸到课后,积极利用家长的帮助,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搭架子”,多多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