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摄影世界
  • 关键字:社会,自然,思考
  • 发布时间:2025-02-16 15:50

  摄影并文/ 高礼源

  《源》是我在本科阶段拍摄的一组作品,跨越三年的时间。这组作品记录了我与周围环境的对话,也体现了我在摄影中对自己、对社会、对自然的思考。

  我第一次以公路摄影的方式启程拍摄,是在山西碛口。最初,我对摄影的理解还很模糊。我只是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黄河两岸的黄土崖壁和悬空的桥梁给我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使我进入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每隔几百米我便停下来拍摄,相似的景象在底片上不断重复,似乎成了影像奇观的列置。在这些照片中,视觉语言的标准化与观看方式的固化使我感到困扰,使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想要摆脱这样的影像范式。

  在后来的拍摄与学习中我意识到,自己最初的观看是通过简化信息来理解事物,把景物分为“自然”与“人造”,但现在看来这种视觉上的划分不过是一种观看的游戏。

  这样的方式往往局限于景观的抽象性,而忽视了事物的复杂性。景观中的自然与人造元素并不是简单对立的,它们交织在一起,塑造了我们的世界。每个场景都带有历史和现实的印记,复杂且多层。

  因此,我开始思考是否可以用更开放、直接的视角去捕捉这些景象,打破传统视觉将复杂的地景抽象化的选择与观看方式?于是,在《源》这组作品中,我希望通过我的镜头,让每个景物都能够“发声”,不被固有的观看规则束缚。我想让不尽相同的事物尽可能多地在影像中自由展现,呈现出不同景物独有的情感和故事。

  通过这种开放的拍摄选择,我的照片呈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揭示了世界在时间流转中的变迁。这些影像不仅是对景物的简单记录,更是我与环境之间深刻对话的产物,是对当下世界复杂性的细致观察与反思。

  在构建这个项目时,我选择以公路摄影的方式由人们活动较多的城市郊区开始拍摄,之后过渡到人们干涉较少的边缘地带甚至荒野。这样做是因为我希望这组照片在观看方式回归客观的同时,让影像带领人们回归自然。从而感受当下的世界与现实的流变。

  总的来说,景观是流动且多维的,我们的观察应当保持开放与包容。摄影不仅仅是对世界的记录,更是一种对世界更深层次的再理解。它促使我们超越既定的视角,穿透表象,去触及事物的本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