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金融新生态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 来源:银行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金融,水平,功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2-21 21:09
缪海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并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港口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在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港口金融是港口经济的“血脉”,在对外开放中发挥着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的关键作用。港航贸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需要打造港口金融新生态模式,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功能、提升资金融通便捷性。
港口经济蓬勃发展,呈现三大发展 趋势 港产城深度融合,呈多元化、集群化发展。一方 面,现代港口作为海运和陆运的交汇点,连接着全球贸 易网络,同时也是工业活动的核心基地,发挥着对产业 链、供应链的整合作用,推进着“船、港、城、产、 供、销”一体化运营,推动了港产城融合发展,逐步形 成“大港口经济”。目前,我国已有10个沿海省份、7个长江沿线省份组建了省级层面的港口集团,推进资源利用集约化、运营一体化。另一方面,各地纷纷借助港口“硬核”优势,围绕港口的梯次产业格局,推动港口生态产业融合,推动港口与港口共生产业(海运物流业、集疏运业、仓储业、海上贸易等)、港口依存产业(临港重工、加工等制造业)、港口关联产业(港口相关金融、保险、商贸、娱乐等服务业)等联动协同发展, 打造“前港、中区、后城”生态圈式发展模式。当前, 福建、山东、浙江等地持续推进港产城融合投资项目落地,业态丰富、产业适配、要素集聚的港产城格局正加速形成。
智慧港口建设深入推进,呈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一方面,一流的智慧港口建设提速。全国港口基础设施数字化、生产运营管理和对外服务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业务的融合应用加速, 引入5G、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构建大数据中心,打造智慧设备管理平台,建设自动化码头,实现港口作业的流程化、无人化、智能化,劳动生产率达到传统作业的3倍。当前,我国智慧港口已经成为引领全球智慧港口建设的典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数量和规模均居世界首位。另一方面,港口枢纽能级跃升。以现代数字信息技术,融合数据、算力和算法,重构港口业务流程,推动“码头+物流+金融+贸易+航运”协同、“港口+政府+海关+铁路+企业”联动,加快提升现代港口综合服务能力,由“单一传统港口”迈向“智慧港口生态圈”。我国港口连通性和综合效率已位居全球第一梯队。
绿色港口建设进程加速,呈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绿色发展成为港口行业共识,各地在政策体系完善、技术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应用、“龙头”港口企业示范引领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港口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化,以低碳理念贯穿港口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当前,我国港口在绿色低碳方面总体上与世界发达国家港口处在同一水平,在某些方面处于领跑地位,绿色港口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截至2023年末,全国有53个码头获评“绿色港口”。例如,福建已有7家码头公司获评四星级“中国绿色港口”,其中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荣膺“亚太绿色港口”称号,走在行业前列。
港口金融为港口经济提供平台,滋养高质量发展
多元融资平台。港口金融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匹配港口经济转型中多样化、特色化和差异化的资金需求,为港口生态圈“造血”。在间接融资领域,创新型货权融资业务有效解决了传统大宗商品贸易的货权不清、监管困难、重复质押问题,实现了未来货权质押开证与港口货物快速变现周转。在直接融资领域,港航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港口航运行业上市公司已经达到34家,年发债规模已超1200亿元。在融资租赁领域,租银协同、租租联动形成租贷联动产品组合,支持港航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2023年末,80余家租赁公司与400余家客户开展了船舶租赁业务,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船舶融资供给国。
创新服务平台。港口金融聚焦港口经济生态,为港口经济辐射范围的主要产业匹配相应的交易结算、配套服务及资产保值等个性化金融服务。在增信服务端,通过“保险风控或增信+科技”模式,连接银行、保险、企业多方主体,为港航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支持。在支付结算端,拓展智能汇款、汇率避险等外汇新品种,探索基于海上或陆上运输、多式联运的国际贸易融资结算新模式。2023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国际结算规模创历史新高,达到11.6万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4.4%。在顾问服务端,金融机构、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代表共同组建专家顾问团,服务港口行业“链主”型企业,提供政务协调、招商引资、技术升级咨询、财务结构优化、风险管理策略定制等全流程、“一站式”“管家+专家”服务。
风险保障平台。相对于经济波动,对外贸易的波动幅度往往更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波动率为1.36,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经济增速波动率为3.86,贸易波动明显更大。在全球经济上行期,经济平均增速为3.81%,商品和服务贸易增速为6.66%。在经济下行期,经济平均增速为1.43%,商品和服务贸易增速则为-0.34%。作为风险平滑和转移的重要工具,港口航运保险和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在维护对外贸易产业链稳定、海上贸易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航运保险方面,航运风险管理、航运风险分散、航运损失补偿等航运保险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创新产品及服务不断涌现。“一单制”的多式联运集装箱货物运输保险、电子提单项下的区块链货运险等特色险种,为全球贸易和港口物流行业提供了更加全面、高效的风险保障。在港航金融衍生品方面,航运领域相关企业利用远期避险、套期保值等手段,综合应用远期、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可有效规避价格风险和汇率风险,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构建与港口经济发展趋势相适配的金融生态
聚力打造高质量港口金融生态圈。聚焦资源共享,整合银行、保险、支付、物流、海关等多方渠道, 构建集成化的港口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提供融资、结算、保险等“一站式”金融服务,实现从“单一融资功能”向“综合服务矩阵”跃升,支撑各类港口生态的“百花齐放”,打造“金融码头”。聚焦生态融合, 结合港口业务场景,建立集贸易、物流、金融为一体的生态联盟,以核心企业为支撑,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与银行、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担保公司等机构的融合互通、跨界合作,打造互惠互利的“朋友圈”,畅通“金融航线”,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聚焦港城协同, 以港口为载体,加快推进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为临港产业集群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带动产业内大中小企业、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实现港口经济与港口金融深度融合,构建“金融港湾”。
聚力创新多元化港口金融产品集。以供应链金融助力港口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港口作为物流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关键节点作用,聚焦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的结算和融资需求,依托港口的物流、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创新以港口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港口产业集群发展。以数字金融助力港口经济智慧升级。充分发挥金融业数字技术优势,重构港口金融体系的服务方式、运营模式,不断创新电子仓单质押融资等产品,引导港口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升港口经济整体竞争力。以绿色金融助力港口经济低碳转型。推广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等金融产品,激励企业加大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为港口项目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支持,推动港口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聚力打造智能化港口金融风控工具箱。一方面, 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对港口物流、贸易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在跨境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实现货物信息和权属关系的可追、可溯、可查,提升交易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实现金融风险精准防控。另一方面, 引入自动化和智能化工具,对港口金融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减少人为操作失误和内部欺诈风险。建立智能风险预警系统,通过信息平台、预警指标等对突发事件进行前瞻性预警和处置,提升港口金融的整体效率。
(作者系恒丰银行战略发展部、数据资源部总经理)
责任编辑:杨生恒
ysh1917@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