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脖、鸭翅、鸭掌、鸭锁骨、鸭头等鸭货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零嘴小食。鸭货没有多少肉和脂肪,却口感扎实、滋味十足,吃起来富有趣味,正好满足人们不想长胖但要解馋的贪心。观看影视剧时搭上一些鸭货,屏幕上的人嬉笑哭闹,屏幕外的人啃咬嘬嚼,情绪有了具象的味道。鸭货扎根于民间饮食传统。《红楼梦》第八回提到 “糟鹅掌鸭信”,其中鸭信即鸭舌。“糟鹅掌鸭信”就是将鸭舌煮熟、剔骨后,用鸡汤加盐复煮,再用香糟汁或糟油糟制。光想想就口舌生津,被香个跟头。此处对鸭舌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反映出在当时已有鸭货的一席之地。
当然,鸭货的故事不止于《红楼梦》。在旅游市场和休闲食品市场的推动下,各地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鸭货,于是每只鸭子都有了自己的故事,广袤的大地上到处都生长着鸭货的传说。
武汉鸭脖
关于武汉鸭脖的诞生故事便有两个,一说20 世纪90 年代初,汤腊九在成都学习卤菜技术和中药材配方,回武汉后开起了第一家鸭脖子专卖店;一说精武路下岗工人开启了武汉鸭脖的辉煌之始。
武汉鸭脖还有更多的故事,为那根鸭脖抹上神秘色彩。
武汉鸭脖麻辣鲜香,油亮的色泽十分诱人,浓郁的卤香扑鼻而来。鸭脖口感紧实而富有弹性,肉质丝丝分明,每一口都充满嚼劲。卤制的汤汁完全渗透到了骨头里,越嚼越香,让人欲罢不能。武汉鸭脖的辣味最为突出。刚入口,辣味在舌尖上悄然散开,接着蔓延至整个口腔,带来强烈的刺激感,卤料的香味和微微的甜味,巧妙地中和了辣味的冲击。
咀嚼中,鸭脖中的香料味道逐渐释放出来,花椒、八角、桂皮……让人回味无穷。现卤的热气飘逸在武汉的街头巷尾,穿过精武路、黄鹤楼、东湖……
武汉鸭脖已经成为地方代名词。外国游客到武汉也要吃上几只武汉鸭脖,一边惊呼鸭脖“模样怪异”,一边小心翼翼地尝试。
浙江衢州鸭头
浙江衢州鸭头要追溯至上世纪,那时衢州有一家冷冻厂,专杀鸭,鸭头无人问津。一个中年妇女为补贴家用摆了 “味鲜赞鸭头” 鸭头摊,便宜又好吃,很快风行衢州,接着小吃店、大排档、饭店、宾馆等推出衢州鸭头。此后,衢州鸭头遍地开花,在全国打响招牌。打开外卖平台,搜索衢州鸭头,会跳出许多名字仅有微小差别的店铺,难以辨别谁是正版。只有实际品鉴一番,才能得出“最佳选择”。
衢州鸭头多是香辣口,趁热吃软嫩有弹性。鸭头外皮微微酥脆,肉质鲜嫩多汁。它的辣味不同于川渝地区的麻辣,也不同于湖南地区的纯辣,而是带有浓郁香料味的鲜辣。
南京鸭四件
到南京,要吃盐水鸭烤鸭,也要吃鸭货。南京的鸭货抛开“辣”元素,将“咸鲜”一味发扬光大。
吃腻了盐水鸭鸭肉,便要上鸭四件,如此循环,百吃不厌。南京鸭四件用老卤腌制,卤汤中的酱油、冰糖等使鸭四件逐渐上色,呈现出诱人的红棕色或深褐色。鸭翅皮和肉之间有一层薄薄的油脂,口感更滋润。经过卤制后,鸭翅的骨头也被卤得入味,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鸭掌软糯,几乎没有什么脂肪,越嚼越香。鸭肫质地紧实,口感脆嫩,咬起来嘎吱嘎吱的,而且内脏风味经过卤制后变得更加浓郁。鸭肝细腻柔软,入口即化,带有淡淡的卤香和甜味。
鸭血粉丝汤则将鸭血、鸭肝、鸭肠等鸭杂汇入一碗,撒上一撮香菜,那真是“乖乖隆地咚”!鸭血弹嫩、鸭肝粉糯、鸭肠爽滑,若是钱包富余,再放上一块紧实有嚼劲的鸭肫,连汤都能喝干净!
斗门横山鸭扎包
斗门横山鸭扎包是珠海的省级非遗美食,有鸭脚包、鸭下巴包和鸭翼包等。
传说清朝光绪年间,一个叫叶鸿波的人偶然尝试把鸭脚、鸭肠包在一起腌制后清蒸,摸索出制作原始版本的“鸭扎包”。他的儿子叶润超传承技艺,且创新地将剩下来的鸭脚、鸭下铲、鸭翼等 “废料” 和肥猪肉进行腌制晾晒,并用鸭肠将其捆扎在一起,分给工友们品尝,大家赞不绝口,横山鸭扎包由此得名。
鸭扎包经过腌制后再进行晾晒,这一过程使食材中的水分逐渐蒸发,油脂渗出,蛋白质和脂肪发生分解和转化,产生更多的风味物质,形成了独特的腊香。有时店家还会在里面放上广东省人民的心头好——陈皮,添上一丝清爽气味。鸭扎包蒸一蒸便可食用,腊味咸香,肉质甘醇。
鸭货零食
碎片化”是现代生活的关键词,“刺激”是平淡生活的佐料,随时可吃、随时可以放下的鸭货逐渐在零食届中做大做强。小包装鸭货成为追剧、野餐、办公零食新宠,商家不再满足传统香辣,川式山椒风味、泰椒冷泡风味、泡椒酸辣风味、柠檬酸辣风味等群雄逐鹿。在口味创新的浪潮之下,鸭货零食的包装设计也踏上变革之路。简约时尚风、复古国潮风、可爱萌趣风等风格争奇斗艳,紧紧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各式各样的包装,五花八门的故事,层出不穷的品牌,足以可见鸭货已从传统食材演变为特色鲜明的产业符号,在现代经济浪潮中闯出一片广阔天地。但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无需思考鸭货的前生今世未来,只要吃就好了,正是——闲来无事小神仙,一盘鸭货乐无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