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级跳”

  文/冯骥才

  我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将近20年,换了3种职业——先是专业篮球运动员,而后改为从事绘画,再后来终日捏着笔杆,开始了文学生涯。这好比职业上的“三级跳”,而每一跳都跨进一个全新的领域。

  这3种职业又都是我热爱的。有的人对我的经历饶有兴趣,问我怎么从“打球”跳到“画画”,又从“画画”跳到“文学创作”上来的。谈谈这“三级跳”的过程,恐怕能给大家一点启发,从中悟到某些道理。

  1

  我上小学时就淘气得很。功课勉强过得去,全仗着记忆力强和有些小聪明,兴趣都在课外。那些在孩子们中间一阵阵流行起来的小游戏,像什么砸杏核、抓羊拐、捉蟋蟀等,我都有极浓厚的兴趣,尤其爱玩球和画画。

  每天放学铃声一响,我就和一群同学飞奔到操场,把书包、帽子往地上一扔,摆个“大门”,一直踢到天黑也不肯回家。在课堂上课时,则是我画画最好的时刻。将课本像个小屏风那样立在前边,挡住老师的视线;再从作业本上扯下一页白纸,便开始大画起来。起先是一边听讲一边画,画飞机、大炮、舰队、小人。画得入迷时,嘴里便不自觉地发出枪鸣炮响、小人呼叫的声音。忽然,只听一声呵斥,老师已站在面前,严厉地板着面孔,把我这些心爱的画没收了。记得我小学时的课本从来不是干干净净的,封面、封底和所有空白处都挤满了我想象出来的奇怪而稚气的形象。

  这些在课余练就的“本领”总算有用。到了中学,我就成了学校篮球队的队员,还是常常赢得学校里的球迷们掌声的一名主力中锋;同时也是学校美术组的积极分子。假期里,我还会跟一位私人教画老师学习中国画。高中一年级时,我以一幅题为《夏天》的国画作品参加市里举办的中学生美术展览,获得了奖状和奖品。

  这时,我又爱上了文学。一个人在少年时代,总有一部分时间生活在幻想里,对万物充满好奇,感情混在热血中,炽烈又易于冲动,因此特别容易迷恋于诗。于是,在我的小小书桌上,唐宋大诗人们的集子,以及普希金、莱蒙托夫、海涅的集子,就把课本埋了起来。我爱那些诗,也模仿着写了一本又一本诗集,取了些自以为很美和很深奥的名字,自己做插图和封面,自己出书,并把这些自制的诗集和我所崇拜的巨匠的诗作放在一起,引以为快……

  2

  想想看,我有那么多爱好,学业自然不大出众。前不久,我中学时代的一位老师来信说:“你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爱打球,贪玩儿,画儿画得不错。你挺聪明,但绝不是模范生……”

  他说得一点儿也不错。高中毕业后,我被一位有名的篮球教练一眼看上,选入天津市男子篮球队。这是我“跳”的第一步。

  我虽然渴望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球手,但不知为什么,始终抛不开书和画。每当周末休假,我就急急渴渴跑回家,脚上穿着球鞋,一双胳膊就架在书桌上,画上整整一天。在我那运动队宿舍床位的枕边,总堆着书。晚间,同屋的经过一天紧张训练的队员们都酣睡了,鼾声如雷;我却捧着一本书,对那些跃动着动人形象的、富于魔力的文学,极力张开疲乏的眼皮……

  这时,我已隐隐地感到,打球还不是我最终选定的职业。好像一只暂时小憩花枝上的鸟儿,花儿虽美,香气扑鼻,却还不是它的归宿。

  在一场比赛中,我受了伤,离开了球队。这一下,我就跳进了十分喜爱的、渴望已久的绘画中来了。这便是我的第二“跳”。

  开始,我在一个画社从事古画仿制工作。这时我对艺术的兴趣就广泛展开了。人类文化有如广袤无际的天地,各种文学艺术之间息息相通;若在这中间旅行,饱览过一处名胜之后,自然会想到另一处有着无穷情趣的千岩万壑遨游一番。由中国绘画到西洋绘画,由中国文学到外国文学,由古典到现代,由正统艺术到民间艺术,我差不多都涉猎了。而各种文学艺术所独具的艺术美互相不能替代,几乎以同样的魅力磁石般地吸引着我。

  曾有一段时间,我致力于考察本地的民间艺术的渊源和历史,如风筝、泥塑、砖刻、年画等。这使我的兴趣深入到对地方风俗和地方史的研究上。我把这些随时得到的体会写成一些小文章,开始在本市的报纸上发表。当一个青年看到自己用心血铸成的文字出现在报刊上,他不仅会得来喜悦、动力和自信,从此笔杆也就要牢牢握在他的手里,不再容易抛掉……

  这样,我就再一次感到,绘画仍不是我最好的归宿。我广泛的爱好,我所要表现的,如同一盆水,而绘画对于我却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碗儿。似乎我还要再一次从职业里跳出来。

  10多年的生活,使我一下子了解和熟悉了无数的人。那么多深切的感觉、思想和情感有待于表现,绘画绝不是我最得力的工具,我便毅然从调色盘里拔足而起,落入了文坛,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3

  以上便是我职业上“三级跳”的简要的全过程。

  这样,我就如同一个迷途在外的游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故居;如同游入大海的一条鱼儿,得以自由自在地遨游。对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他的全部经历、全部爱好、全部知识,都是有用的,一点儿也不会浪费掉。

  这里,我想从自己的“三级跳”引出另外一些话——

  从我的经历上放开看,许多人开始从事的工作,并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有的人在美术上,有的人在运动上,有的人在计算上,有的人在组织能力上;有的人手巧得很,有的人耳朵相当灵敏,有的人口才出众,有的人天生一副动听的金嗓子。但这才能在他的本职工作中往往由于不需要,或用不上,而被埋没,如同一粒深埋在沙砾下的珍珠,未得发光放彩。而业余生活却是一片造就人才的天地。我要对大家说,如果你发现自己有某方面的特长和素质,应当抓紧业余时间,埋头苦干,先在这块天地里干出一番成绩来,我相信你最终会像我这样——跳进自己热爱的职业中。

  摘自《冯骥才: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